第七十二章 山村教师
第七十二章 山村教师

6月16日,雨雾蒙蒙的天空终于露出了笑脸。清秀乡果宝小学掩映在绿树的浓荫中,显得格外的靓丽。

学校的校门和宣传栏中,“潇潇春雨润一代桃李,耿耿丹心育四方英才”、“育花朵不惜一切代价,造人才甘洒满腔热血”的两幅对联格外引人瞩目。

学校的显示频不停地滚动着两行红色的大字——“谁都能在这里快乐成长”、“践行生命感、责任感教育;践行爱的教育;践行系统教育。”

“为农村教育撑起了一片蓝天,为农村孩子通往外界架起了桥梁。”中央电视台曾经这样评价果宝小学。

“一滴水溶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从更为广阔的视角看果宝小学的发展,今天的成绩,也许算不上什么。但纵观当下农村的教育现状,我们却能从果宝小学的“华美蝶变”中,领悟到了不少农村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面对困境,我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困境中理清思路、迎难而上……”

“教育能改变贫困,知识能改变生活。”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但一个人,以及他一手打造起来的靓丽小学,却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

在一张白纸上博弈,果宝小学的校长朱光俊带领学校的老师,凭借着坚韧与毅力、热爱与追求,在短短几年十几年间里,让果宝小学焕然一新。

如今,被誉为“山村里的城市小学”的果宝小学,正在蜕变中焕发出“青春活力”:旱冰场、游泳池、校园超市、理发室、空气能源热水泵、洗澡间、更衣室、6000多平方米的绿化带……这是很多城市小学都难以做到的。

然而,就是这座美丽的小学,蝶变的背后却又经历了多少道困难的坎?

“面对困难,面对低谷,我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困境中理清思路、迎难而上。”朱光俊说,学校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确实来之不易。

故事得从1990年之前说起。

1990年前的十年间,果宝小学录取初中的学生基本为零。2003年,学校总结得失,根据实际情况,理清发展思路,认真拟定学校的长远规划,更新了‘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民为本’的办学理念,‘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师生村民素质’的办学宗旨,以及‘村校结合’的办学模式。”朱光俊说。

果宝小学是一所附设初中、学前教育的村级完校,辐射6个村36个村民组,惠及11800人口。”

从2003年起,学校争取了资金36.23万元,向私人借款23.5万元,向信用社贷款62.5万元,自筹14.42万元,累计136.65万元,新建了教学楼、教师宿舍、厕所、保卫室、食堂餐厅、洗澡间、更衣室、冰鞋室、围墙、供水电设施、喷水池、游泳池、旱冰场、跑道、兵兵球场、篮球场、活动场、升旗台、雕塑、读书亭、校园夜景灯、美术室、音乐室、文化室、实验基地、添置学生课桌凳、办公桌凳、微机摄像器材、校园广播等设施。

如今,果宝小学的校园扩大到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到3277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278万元……

果宝小学,这所“山村里的城市小学”,傲立在以朵田坝,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师生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搞上去了,有‘凤’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果宝小学在大方县牛场乡的一个山窝里,不是因为学校在外界的名声渐响,在贵州千万个乡村的自然村寨中,这个地方恐怕是极容易被人忽略的。

“我走过很多乡村小学,没有哪一所村级小学有果宝小学漂亮,学校老师和职工很团结,学生很有礼貌,发展也不错,来了就喜欢上这里了。”6月16日,在去果宝小学的车上,已经是第三次前来果宝小学支教的花旗哈弗大学张时嘉谈起自己的感受时,仿佛就在谈论自己的家一样。

“老师好,老师好……”刚走进学校,学生们一一问好,弄得我们应接不暇。邓均说,这些学生也许不认识你,但他们同样会向你打招呼的。

走在校园里,地面干干净净的,绿化带里的苹果、枇杷、桃子等挂满树枝。“其实,让我决定选择在这所学校支教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的师生素质非常高,大家相处很融洽。”张时嘉说,第一次来学校考察的时候,看到学生们用手平托着校园里的果实,爱怜地抚摸,却没有哪一个学生随意攀摘一个果子。

听学校里的老师说,如果地面上有树叶或者烟头,学生们都会自觉地捡进垃圾箱里。张时嘉不相信,悄悄把一截烟头丢在地上,躲在远处看着,不一会,果然有一个学生把烟头捡起,放进了不远处的垃圾箱。

晚上9点,朱光俊组织召开了学校“夜总会”,重点安排部署学校的食品卫生及安全工作。老师们说,类似的“夜总会”,学校每周都要召开二、三次。

朱光俊介绍,2003年申办初中,学生由232人增到现在的1352人,有教学班17个,平均班额79人。学生分别来自贵阳市、黔西县及大方县内的10多个乡镇,其中寄宿生242人,孤儿单亲138人,残疾弱智26人,特困115人。

数据显示:五年来,初中毕业生314人,录取示范高中46人,五年制大专3人,普高中职137人,曾经从果宝小学毕业的06、07届优秀学子,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重点大学5人、二本2人。来之不易的成绩,打破了在2002年前,果宝片区每年小升初140人以上,毕业不到40人,30年仅录取两名示范高中的尴尬局面。

朱光俊说,从果宝小学参加中考的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今年学校的中考成绩将是一个丰收年。

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近几年的硕果,引起不少社会的关注——

申城交通大学的徐导师带领支教团考察学校后,决定轮流让她所带的学生在学校支教10年,把学校变成申城交大的学生实践基地,每年派出两名学生到学校支教,并在学校成立了“一个村小药箱”无偿为学生治病,同时还帮助学校解决176名住校学生的午餐费用。

北京的童国强先生帮助学校解决200名住校学生的午餐费用,每年每生600元。国家免费供给山村学生的午餐后,学校和童先生商量,又把这些钱改为学生的晚餐费用,这样一来,这批学生每天就可以免费吃到午餐和晚餐。

成都“一个村小助学基金会”获悉果宝小学情况后,每年为学校资助贫困学生70人左右;申城的“爱共献民间工艺社团”资助贫困学生80余人。

……

“有‘凤’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朱光俊说,“像童国强先生等慕名前来资助学生的人还有很多。”

“举债186万元办学,对这位办学‘狂人’,各级各部门批评教育引导关怀并举……”

果宝小学的所在地——以朵村,2003年以前是极其贫困的一个村,人们靠种地、养殖等养家糊口,人均年收入600元左右。

2003年以来,以朵村陆续出去打工回来的人反馈着一条重要的信息:出去打工,没有文化很吃亏。村民们有一个共识,送孩子读书不仅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还有可能挣脱家庭的窘境。

之前,以朵村曾经出现过这样的现象:有的村民抛家离村,跟着孩子到乡里、县里陪读。这种做法,不仅浪费了家里一个劳动力,还要花钱租房子,无形中增加了家庭负担,增大了教育成本。

怎样建设好果宝小学、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如何让孩子不出村就能受到好的教育,满足村民的需求?看到这些特别的现象,朱光俊在脑里不停地思考:“首先得注资把学校建设成为村里最好的房子,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城里的孩子那样的教育。”

于是,面对资金匮乏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朱光俊谋生了一个大胆想法——举债办学。

2003年,果宝小学只有学生200人左右,只有一栋上世纪80年代建的教学楼和一个厕所,房屋老旧经常漏水,朱光俊去给乡里反映,乡财政拨了65000元,同时学校的三个老师凑了10500元,修建了两层宿舍。

2003年起,朱光俊和学校的老师们在没有任何批示的情况下,大胆决定联名贷款办学。学校8名教职工到乡信用社贷款40万,修建了食堂、旱冰场、游泳池和跑道,绿化了6000多平方米的校园。

随着教学环境的改善,2004年学生发展到了400人,2005年又增加到700多名,学校发展很快。

2007年,为了加教学楼层,朱光俊和老师们向亲友借钱15万元后,又贷了10万元的高利贷……

学校越来越漂亮,教学质量越来越好,学生越来越多,但学校的债台越垒越高,2011年累计达186万元。

此前,大方教育局拨款11.8万元为果宝小学装修补漏教学楼漏水天花板,大方县委、机构曾拨款50万元为果宝小学还贷,但仍填补了学校日渐累起的债务。

对此,大方县委、县机构不时对朱光俊进行教育,并引导他建设学校的同时,走上依法办校的正轨。鉴于朱光俊办学精神可嘉,为清秀乡教育作了贡献,2011年年底,D县机构决定在以前年度结余的教育经费中划拨186万元,为果宝小学债务埋单。同时,D县供电局为果宝小学解决了250千伏安的变压器一台。

“感谢党委机构教育各部门帮助我们学校解决了债务问题。”朱光俊由衷地对记者说,没有党委、机构的关怀,我恐怕很难还清所有债务。

如果党委、机构没来得及为你的债务埋单,你打算怎么还清债务?尽管债台高筑,朱光才还是想好对策的。

“现在学校学生已有1300多人,学期还没有结束,已经有200多名学生到学校来讲书读了,估计9月份开学后,学生会增加到1600名左右。”

朱光俊说,“除了保证办学、教学设施费用,每年可以从生均经费中挤出20万元左右,同时每年可以从外界争取到20万元的资助,得到一笔就可以还了一笔,如果党委、机构没来得及帮助还款,估计3年内学校也能基本还清债务的。”

“办学的目的,不光是培养人才,还要能够提高学校周边人的思想素质……”

与其它村级小学不同的是,果宝小学不仅学校“豪华”、教学质量好、师生素质高,而且还具有改变学校周边村寨的村民陋习的功能。

2003年前,因为果宝小学所在的以朵村外出打工的人少,不管是平时还是过年过节,聚众赌博的村民颇多,这种陋习不但在大人之间普遍,还影响到小孩的心身健康,更影响到以朵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改变村民们的这种陋习,转变其思想观念,从1993年—2003年,每年春节期间,果宝小学都要组织春节联欢活动,每年开展的节目有10个、20个不等,节目最多时高达40多个,分老、中、青、少、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节目,节目类型也多种多样,比如少年的爬杆比赛,儿童的抓鸡蛋比赛,80多岁的老人都来参加打陀螺、拔河等节目。

2003年起,在朱光俊带领下,果宝小学的教师根据以朵村实际,提出了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民为本的“三本教育”和一校联一村、一师联一组、一生联一户的“三联工程”,即2006年在全省推广的“村校结合办学模式”,并成立了学校春节联欢晚会小组,小组成员从14人到40人,通过凑“百家米”、“百家钱”举办了知识、田径、球类等竞赛和演唱法律、计划生育等快板,通过送文化下村寨等活动转移村民的“注意力”,有效遏制了村里的赌博、近亲开亲、重男轻女等,村风民风得到很大的改变。

朱光俊说,村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朱朝荣后,学校春节联欢晚会小组把他的故事编成了快板传唱,带动了很多人送娃娃到学校来读书;学校编排的《近亲开亲》小品,影响力也很大,通过表演,村里近亲开亲的人少了;到2005年,村里呈现出“五有五无”的良好风气,即有吹、拉、弹、唱、跳,无烟、酒、黄、赌、毒。

在办学风格上,学校不仅注重传统教育,还注重特长教育。从2006年开始,学校办起了音乐、美术培训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校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学习成绩等,给学生“排八字”,选派老师专门培养,很多学生通过培训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6月17日,即使是周末,具有70年代黔西北四大农民画家之一、学校的美术教师朱光全,仍然在美术室辅导学生作画。

朱光全介绍,按照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宗旨,近年来,学校通过培训班送出去的幼师近30名。

以朵村村苗族姑娘杨敏创作的《双凤朝阳》在申城卖了7000元;宋健平创作的《秋收时节》被三个国际画家认可,现在他以术科考试全县第一及文化分,已破格录取为大方一中美术特长班;王丽的《苗家跳花节》刊载《东方时报》……申城美术馆馆长王先生看到果宝小学的学生的画这样评价:“果宝小学的美术是大美术。”

“谁都能在这里快乐成长,近600名单亲家庭孩子、留守儿童、孤儿有了温暖的家……”

夜晚的路灯光透过树叶,照射在操场上。吃过晚饭,4岁的王志方由婶婶彭晓梅领着在操场里玩,很开心。

王志方还在娘胎里时,父亲出了车祸,他的母亲生下他后就下落不明了,叔叔王祖达和婶婶彭晓梅看着他可怜,就领养他。今年,4岁的王志方在果宝小学读学前班,为了能照顾好他,校长朱光俊了解情况后,叫王祖达和彭晓梅到学校食来上班,并开了“小灶”,另外修了两间房子给他们住。

在学校,像王志方这样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的学生有580多个,他们是来自各地的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和孤儿。

曾经有人对朱光俊抱怨,要收收本村的学生,为什么收贵阳、重庆以及外乡镇的学生?朱光俊耐心地对他说,国家不是在提倡“教育均衡化”吗?只要是瞧得起学校的,愿意来学校求学的都应该收,这说明别人认可这所学校……一席话说得抱怨者点头称道。

湖南省新韶县寸石镇五组的何细心到学校考察后,立即把两个娃送到学校读书。“在别处的农村,没有这样好的学校,没有这样好的校长,没有这样好的老师,如果将来娃娃有出息了,一定要报答母校。”何细心夫妇都在湖南打工,两人平均收入在4000元左右,下决心把孩子送到果宝小学来的原因,他认定学校环境好,管理好,娃娃在这样的学校读书很放心。现在,何细心的大女儿何傈傈已在果宝小学从一年级读到四年级了。

高店乡白布街上的孤儿彭峰,好久没有吃上一顿饱饭,学校了解情况后把他接来读书,安排了他的食宿,并联系了北京的童国强先生每年资助他1200元。

学校的老师周末在牛场乡黑仲村的是旮旯捡回来的纳雍县孤儿杨永梅,在果宝小学读四年级,“我的家是果宝小学,爹妈是果宝小学的老师。”记者问她的家在哪里时,杨永梅自豪地说。

“践行生命感、责任感教育;践行爱的教育;践行系统教育。”果宝小学不仅关爱着正在本校读书的学生,而且还把爱心延伸到了校外。

以朵田坝的孤儿赵翠红,四岁时爹死后,她妈把她送到以朵的外公家就外出了,朱光俊闻讯后,组织学校的老师把她接来住校读书,现在赵翠红已在大方一中读高二,成绩前茅,果宝小学老师一直跟踪资助着她。

以朵村七组的赵超,父亲和大哥患了精神病,二哥因车祸成了植物人,母亲瘫痪在在床。赵超在果宝小学的关爱下,考上大方一中。进入一中后,果宝小学的老师不但跟踪资助他,还联系外面的好心人资助他。此外,学校老师还帮助他家安装水管,经常去看望他的家人。面对这个家庭,赵超的妈妈吴国飞几次想到轻身,但一想起赵超这娃,就含泪隐忍下来了。

果宝小学的爱心不仅在学生的身上有,在学校周边的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的人的身上也有。以朵村二组的70多岁的老人穆荣珍,几个姑娘都嫁到外省照顾不了她,老人生病时不去找机构,而是到了果宝小学找老师帮忙,学校的老师帮她写了申请,拿到村委盖了章后,到民政部门帮她办理了救助手续,解决了500元的医疗费和生活费。

爱无边际,果宝小学的老师们用这样的方式传递着爱心。近年来,学校80%以上的住校贫困生已得到全部的生活资助。

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适当待遇留人,果宝小学的老师们都精心爱护着这个“家”,甘愿在这里当好一辈子的“孩子王”。

打赏投票 书评
自动订阅下一章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