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十多岁那年(下)
第十四章 十多岁那年(下)

十五岁那年,洛忘雪追随师父季狂澜和师兄杨歌,夜夜寒窗苦读。

“十岁那年,朕第一次去了北疆。”

君问武在皇庭镜湖边垂钓,愿者上钩。

“那时朕跟在父皇身边,关庭和朕在一起。”

他望着平静的湖面,满满地都是会议。、

“关庭与朕同岁,在离开长安北上前,他一直是朕最好的兄弟。”

他身后侍手而立的三个人恭恭敬敬地听着皇帝的追思,没有人说话。

这三个人,一个如惯例般百睡不醒。

一个是官场不老松,太清楚帝王的心思,知道陛下此刻说话并不是说给自己听的。

还有一个身份尊贵,虽在帝王面前,但凡话想说就说,不想说就可以不说,根本无需出言迎合讨好。

这三人,蓝公,帝国右相徐学,长安寺寺卿段乡。

“我还记得在天门关的城墙上,面对着关外的万里雪原,父皇拉着关庭父亲的手,称赞他是帝国的保护神,称赞杨门是帝国的保护神。朕看着有趣,也悄悄拉着关庭的手,有模有样地学父皇说话的语气,逗的我们俩都哈哈大笑。”

“朕登基前,装疯卖傻,纨绔长安,无论朝中大员还是皇族内诸位亲人,都视朕为毒瘤,唾弃嘲笑,避之不及,唯有关庭他们自始至终不离不弃。十三年前朕诛杀反王,关庭虽已身在遥遥北疆,却依然是军方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朕的人。”

说到这里,君问武微微一笑,似乎回想起当年无限凶险的搏杀岁月,眼角竟似微微有些湿润。

“杨门,当真是天家最忠诚的臣下。”

段乡摸了摸自己的左眼,笑呵呵地说道。

段乡的左眼是瞎的。

这位名震天下的长安寺寺卿终年戴着一个镶嵌着蓝田宝玉的紫金头箍,头箍的左边垂下一缕黑纱,正正好遮住他的左半张脸,也遮住了他的瞎眼。

段乡非常瘦,但个子却很高,身长八尺有余,足足比眼前的帝王君问武还要高出小半个头来,他整个人立在那里,就像是个麻秸秆,但更像是一柄长枪,因为麻秸杆会随风摆动,但长枪很稳,定在那里,就再也不会动弹。

段乡成名,因为三件事。

第一,他是长安寺寺卿,官居二品,长安寺这一代的当家人。长安寺是帝国七大宗门之一,而且背靠皇庭官家,专为帝国培养输送证道人才,可以说是当今七宗之首,放眼天下,除了天家,百无禁忌。

第二,他是北人,据说早些年从雪原逃难而来,在过拥都关时被帝国军擒获,沦为奴隶,却幸得离开长安游历四方的君问武解救,君问武将他赎下,丝毫未曾顾忌他北人的身份,将他当做心腹,送进长安寺精心培养——因此,帝国人都知道,现任长安寺寺卿段乡,是当今陛下的人。

第三,段乡是个天才。

什么样的天才?

用上一任长安寺寺卿的话来说,在段乡面前,七宗各路天才都不够看。

二十五岁证道,三十五岁成就宗师,三十七岁可以平川,四十岁成就战神。

帝国八百年历史长河中最年轻的战神,皇帝陛下君问武的死党,长安寺寺卿段乡。

帝国大部分人都只知道段乡四十岁就成就战神的逆天成就,却并不知道这位寺卿现在到底多大岁数。

段乡很年轻,不过五十三岁,这个年纪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已经不小了,但对于证道者来说真的不算什么。

但段乡看上去很老,至少六十岁朝上,因为华贵的紫金头箍下,是一头惨白色的披肩长发。段乡在长安寺里头还有个绰号,叫白无常,因为他不仅满头白发,皮肤也呈现出一种不健康的惨白色,类似我们这个世界的白化病人一般。

可偏偏这位寺卿喜好着黑袍,裹一身黑,露出张白兮兮的脸和头发在外头,再加上他身材极高且瘦长,猛地看去真有点白无常在世的意思。

段乡夸赞杨门与天家的关系并非顺应君意,出声讨好,他此话说的极为真诚,因为以他的身份,说什么,就是什么。

君问武没有回头,依旧聚精会神地盯着湖面的钓钩,开口笑道:“是啊,也是在那一天,朕第一次亲眼见到了纵横北域八百年的北疆铁骑,漫山遍野,蹄震河山,当真了得。杨老将军那时尚且年轻,朕犹然记得当时他甲胄在身,站在天门关上,扬剑指处,关下铁骑响应者如雷霆一般,何等的威武不凡!”

“只是不知转眼三十五年过去,杨老将军的是否还能再现往昔风光?”

徐学精明的双眼里光芒一闪,知道是该自己说话的时候了。

“陛下圣明,刚念及北疆备战之事,杨国干就恰有奏折呈上。”他微微咳嗽一声,轻声说道。

“哦?哈哈,这应是朕向天下发布《北伐诏》以来杨老将军的第一封奏折吧?快快念来听听。”君问武依旧专心致志地钓着鱼,但语气间似乎很是高兴。

徐学笑了笑,面色平静,从袖子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奏折,不疾不徐地念了起来。

奏折不长不短,念了大概就七八分钟的光景。除了君问武外,一旁的蓝公依旧满脸的睡不醒,似乎压根没有听到奏折的内容,而长安寺寺卿段乡露在黑纱外的白脸上却浮现出一丝古怪的神情。

奏折念完时,帝王依旧盘膝坐在镜湖边的垂钓石上一动不动,没有说话,也没有转身,宛若老僧入定一般。

徐学再次笑了笑,恭恭敬敬地将奏折收回袖子里,轻声说道:“陛下,奏折念完了。”

他不需要多说什么废话,因为他知道眼前的帝王虽然岿然不动,但心中却早已暴怒到了极点。

陛下憋了十三年,终于昭告天下,起兵北伐,你身为帝国北军第一人,不带头响应长安号召不说,头一道奏折就陈列开春北伐三大弊处,这不是忠心,这是赤裸裸地在打陛下的脸。

君问武握着钓竿的指尖有些发白。

这位帝王沉默着,好像一头暴起前的雄狮。

这个时候,段乡说话了:“陛下,杨大将军一心为国,他终生军旅,不通政事,凡事自然都会首先从军事的角度考虑,如有冲撞,我想也绝非他的本意,陛下不应怪罪,还应赞其忠心。”

君问武发白的指尖忽然就恢复了正常的颜色,有些紧绷的身子微微松懈了下来。

段乡一语,就可使帝王平静。

徐学把一切看在眼里,暗道可惜,却不敢流露出丝毫的不满。在官爵地位上,他身为帝国宰相,当朝一品大员,比长安寺寺卿这个位置还要微微高上那么一些,但寺卿位列战神,属于帝国底牌级的人物,跳脱红尘轮回之外,自己能不招惹就万万不会招惹。

更别说段乡还是陛下早期的共同创业者,在十三年前的那个晚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都成为了不可招惹这位寺卿的有力理由。

“不错,杨老将军戎马一生,对军事、特别是北疆战事的经验和理解要远胜常人,他此番进谏当是肺腑之言,朕险些因为自大而凉了帝国北疆雄师的心,好险,好险。”

君问武沉默良久,忽然开口一笑。

怒而不发,转颜能笑,君问武当之无愧为人间帝王。

“蓝公,拟旨,杨老将军进谏有功,忠心可嘉,赏黄金一千两,明日直接送到长安杨府上去。”

“是。”蓝公应了一声,依旧佝偻着身子,眼睛眯缝着让人看不清表情。

“至于老将军所虑三条,朕自有打算,烦请老将军稍安勿躁,专心操练我北疆雄师,备战来年北伐。徐学,你把朕的原话记住,如实回禀。”

“微臣遵旨。”

交代完这些,帝王稳稳地坐在垂钓石上,再次陷入沉默。

对他来说,这天下是局棋,他是掌棋者,掌棋者始终只能有一个。

他在下一盘棋,对手却不是天下人所认为的北域七国,也不是从雪原深处走出的那个李剑难。

所以天下,几乎无人知晓他真正的心思。

这盘棋,他一定要赢,不为什么,就因为他是君问武,是天下的帝王。

打赏投票 书评
自动订阅下一章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