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进京面圣
第八十四章 进京面圣

想通了这点,王守仁再没心思做这个可有可无的陪客,听唐寅在那大谈特谈他对他娘子有多倾慕,当即“噌”的一下站了起来,扭头就走。他突然的这一举动搞得其他人都莫名其妙,尤其是徐经,作为主人,才觉得自己只顾聊天,对他有点照顾不周。

“喂!王兄,你怎么走了?”

“这都什么人哪?!徐兄,不用管他,我们聊我们的,唐兄,我问你,那位明小姐长相如何?”

“能被唐兄倾慕的还会是无盐女吗?”徐经插嘴笑道。

“她呀,风华绝代,眉如远山,不画而黛,就连素面朝天都是倾国倾城,怎么说呢,真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王守仁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今日王华回来的早,见他这幅模样,对他似乎想斥上两句,但想了想还是欲言又止,最终叹了口气,嘱咐他科考将近,切莫将心思花在其他地方去了,王守仁点点头,见王华要进屋,想了想,突然下定决心般地跟了进去。

“守仁,有事吗?”王华转头问向今日明显心事重重的儿子。

“爹!”王守仁突然毫无征兆地冲王华跪了下来:“有件事我想跟你说。”

王华皱了皱眉,显然知道儿子突然这么郑重其事跟他说的不是什么好事,王华在书桌后坐下,没让儿子起来。

“你说。”

“爹,会试过后,我想再去趟苏州……”王守仁看出了父亲脸上的不愉之色,迟疑了一下,但还是鼓足勇气说出了口:“我想跟她解释清楚,接她回来。”

王守仁说完之后以为父亲会大发雷霆,毕竟这几年,一一的名字在王家是个禁忌,他爷爷奶奶和父亲都一致认定上次他落第是一一的责任,这次他贸然提出这个决定,父亲肯定不同意了。

谁知王华似乎早就猜到了一般,定定地盯了他许久,最后长叹一声,道:“这么多年了,没想到你还是忘不了她。”

王守仁知道父亲对他失望至极,不敢答话,低头不语。

王华看着儿子,知道这个宝贝儿子一旦认定了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最后苦笑了一下,摇头道:“算了,这是你自己决定的,日后莫要后悔。”

王守仁惊喜地抬头看着父亲,没想到父亲这么容易就答应了,他还以为今日定然免不了一次皮肉之苦了,他赶紧对着王华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起身保证道:“爹,我这次定然好好用功,专心考试,等高中之后才去苏州。”

他这么说不仅是安王华的心,也是被唐寅刺激到了,唐寅的话提醒了他,他若是没有功名,所有人都还是觉得他配不上一一,始终以拿牛粪的眼光看他,他若想堂堂正正地对人说一一是他的妻子,必须要有个像样的名头,而不仅仅是个状元之子。

他正想出去回房用功读书,却被王华叫住了,他转身看向父亲,只见王华看着他,也是欲言又止。

“爹,还有什么要教导孩儿的?”

王华看着他,犹豫了一会,最终还是说出了口:“守仁,你不用去苏州了,她就在京城。”

“爹,你说什么?!”

……

大明自立朝以来,灾祸频发,每年不是洪灾、蝗灾、地龙、旱灾连番不断,这几年就算是一向是富庶的江南也同样在所难免,大明的税赋极低,不管是否有贪墨,朝廷每年的岁入还要应付军费、官府的运作、俸禄、灾荒,大多时候都入不敷出。

因此每年具体到每个受灾地方的救灾款项实在少得可怜,更别说大小官吏的层层盘剥,有人趁机大发国难财了,真正用到灾民身上的款项最多两三成,其余不足的要么是靠老天大发善心,早早地平息灾祸;要么饿的、病的、抢杀的都死光了,要么就是靠当地的乡绅大户良心发现,集资捐款救灾了。

不过一向以来,自古无商不奸,虽然这话有言过其实之弊,但商人重财重利轻离别,又怎么会为了素不相识的灾民而将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银钱向外拿呢,因此这样有良心的商户不仅少得可怜,就算有,也大多是沽名钓誉之辈,拿出来的少之又少,对于救灾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只是,在这方面,江南明家确实是个异数。

从当年明静执掌盐帮开始,盐帮一遇到天灾人祸,只要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就会自动自发地捐款捐物,出人出力地协助官府赈灾,盐帮的影响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建立起来。久而久之,在百姓眼中,盐帮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只知道喊打喊杀的江湖帮派。

后来到了盐帮到了明扬、一一手中,这个优良的传统被很好地继承了下来,尤其是明家向来以医术传家,明家之人都有一手绝佳的医术,在救灾之时往往帮助很大。因此无论是官府,还是江湖的其他帮派,不论是表面上的,还是心里,都对明家存了几分敬意。说白了,在这种灾荒、疫症不断交替的时代,谁会对医者心存不敬?

这几年,江南的水灾、风灾也不少,而每次灾祸的发生之后,都会有明家人若隐若现的身影。这些年复一年的善举,并非沽名钓誉、从中牟利的寻常商贾能做到的,因此明家的名声渐渐远播,甚至传到了当今圣上弘治皇帝的耳中。

弘治皇帝自幼孤苦,当时先皇成化帝宠幸万贵妃,宫里大小事一切都决于万贵妃,而万贵妃自己不能生育,却不知用了什么手段,成化皇帝其他妃子所出的子嗣不是熬不到出生,就是出生后不久就莫名其妙地夭折了。弘治皇帝幼时若不是宫里一群尚有良心的宫女、太监、弃妃们舍命相救,根本活不到成年。

因此,弘治皇帝继位之后不但励精图治,而且宽厚仁爱,很能体会民间疾苦,对于明家的善举,弘治皇帝也很欣慰,多次下旨嘉奖。几个月前,苏州太湖泛滥,淹没农田无数,眼见苏州的百姓就要流离失所、衣食无着,又是明家出了手,出钱出力,协助官府将洪灾的损失减到最低。尤其是一一,更是连续忙了好几天,几夜都不曾合眼,人都明显瘦了一圈。

消息传到京城,弘治皇帝很是感动,这次不但有恩旨嘉奖,皇帝还下令让明家家主进京,当众褒奖,以为表率。圣旨上写得很有余地,说是让明家家主,并未指名道姓,明扬早已心灰意懒,这些年来已不太管事,再加上不欲贪功张扬,便让一一前去领受这份无上的恩惠了。

一一进京后没等多久,便收到小宦官传皇帝口谕,说入宫觐见,进宫朝见的日子便是今日。当日朝堂上不但有皇帝,一众大小官员俱在,她一介女子,仍是一袭淡蓝色的素雅的男装,落落大方跟着传旨的小黄门进了殿,对着皇帝三跪九叩之后,便跪伏在地上等着皇帝的金口。

“你就是明家家主?”

弘治皇帝知道来的是一一,他对这位年纪轻轻就扛起一个大家的女子也很感兴趣,明知故问起来。

皇帝没发话让她起身,因此一一只好仍是跪伏在地上回话。

“回陛下,明家家主乃是家父明扬,只是家父近日身体不适,不宜以病体见驾,特嘱民女一一代父进京,叩谢天恩。”

她居然以一介女流进朝堂?!一一的话当场激起千层浪,朝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几个脾气冲的,眼见就要出列请旨惩罚了。王华站在列中,当一一一上殿时就认出是她了,再次相见时,王华对于这个曾经的儿媳妇自然没多大的好感,只是不敢发作,以免让人看出异样来。一一明知公公在朝堂上,却也不能抬头,只得硬着头皮撑下去了。

“哦?你一介女子,如何进得了这国之重器的朝堂?明扬倒是胆大,居然放一个小女子进京谢恩,也不怕言语闪失弄巧成拙,得罪了朕而获罪?”

弘治皇帝对这个女子倒不是很反感,如此问她也是堵朝臣们的嘴,索性由他来说了,让他们别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因此言辞虽然严厉,但语气和缓,听不出什么责难之意。到底曾经是一家人,王华听着倒为她暗自捏了一把汗。

一一何等聪明,知道当今皇帝仁厚,他的用意又岂会猜不出来,便朗声道:“回陛下,女子有何妨?古有缇萦救父,木兰从军,如今民女只是代父谢恩,民女第一次朝觐天颜,自然惶恐不安,早闻皇帝陛下宽仁爱民,又岂会因民女的言语闪失而责罚民女?”

打赏投票 书评
自动订阅下一章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