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朱大力的不平凡人生
第六十一章 朱大力的不平凡人生

“忙碌中进取,波折里成熟,像山乡的普罗米修斯,高举文明的火炬照耀风霜,勇气与承担迎来绚烂如花的梦想绽放。”

这是人们对南头村小学校长朱大力的最高评价。听到这句评价的时候,马元又有新的想法,就是把这些人物的精神也融入到乡村旅游里去。

朱大力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朱大力一边讲着,马元一边听着。

47岁的南头村小学校长朱大力,身材不高,头发有些零乱,但他双眼里却闪烁着坚韧的光芒。

跟着朱大力走进最初的南头小学和他亲手修建的已弃用的南头小学两处学校旧址,再走进新修的南头小学,两处破烂不堪的学校旧址和崭新的新校舍形成鲜明的对比。

“培养学生六年,为学生考虑六十年,为社会考虑一百年。”高原的阳光下,白色的新教学楼上张贴着的校训更外醒目。

“要改变家乡的一切,首先要让下一代有文化,因为他们才是家乡的希望。”朱大力说。

因为这句话,26年来,朱大力一直坚守在南头小学,栉风沐雨,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

1981年,16岁的朱大力读完初中后,因为家境贫困没法继续上学,但回家后的他仍然坚持自学;1986年春,南头小学缺少教师,校长邀请朱大力去代课,他从此走上了讲台。

刚进入学校代课不久,因为村修的学校没有基脚,泥巴沉下去,把学校拉裂,成了破烂不堪的危房。

眼看学生没有教室上课,朱大力着急了,便和当时的两位代课教师商量,三人便一边上课,一边用背篓背篱笆筑土墙房做教室。

朱大力说,当时村里的群众看着他们三人忙不过来,便纷纷加入进来,义务投工投劳帮助建学校。经过三个月,3间77平方米的土墙房里响起了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

2005年,其他的教师都走了,没办法,朱大力把一、二年级分成一个复式班,再把三、四年级分成另外一个复式班,一个人轮流上四个班。每节课45分钟,每个班上10分钟。因为上课时间不够,多数学生不懂,他中午不回家吃饭,留在学校继续辅导学生。即使生病了,他把病治好后,总要利用星期六、星期天为学生补上落下的课。

半个学期后,朱大力一个人实在支撑不住,这时,他想到因贫困

无法继续读书的儿子和女儿。起先孩子们不愿意,朱大力告诉他们,当民办教师是可以转正的。在杨光才的连逼带诱之下,儿女们答应前来教书。

“随后,我有劝说侄儿朱小成前来教书,我们每人上一个班,坚持把2005年的课上完。”

2006年,朱小成走了,朱大力又把朱小成丢下的班级和自己所上的班级合并成一个复式班。困难面前,他与自己的两个孩子齐上阵,硬是把学校的全部教学课程承担下来。

2007年民办教师转正,朱大力已经走过了人生中黄金的21年,24元的工资领了13年,1999年代课教师整顿后,可以领取100元,这样他又坚持了8年。

21年中,和朱大力一起在樱桃小学上课的其他代课教师都嫌报酬太低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都相继离去了,但他却一直坚守在三尺讲台上。

“是什么力量让你一直坚守这块被人抛弃的阵地?”马元问。

“我深深地感受到家乡贫穷落后的程度很深,村民的文化素质很低,寨子里多年来只出过一个高中生。”朱大力说,因为这些,哪怕有再多的困难等着我,我都有义务站在这块阵地上继续教书育人。

“没有教室甚至教师匮乏的艰苦时期总算熬过来了,但是新的困难又跟着来了。”

“到2005年,南头小学的学生已从原先的120人增加到220人,3间土墙房已经容纳不下这么多学生了,怎么办?”

朱大力把学校存在的困难向迤那镇党委机构反映,得到乡党委机构的大力支持。

在镇党委机构的帮助下,2006年,深圳某局投资50万元,为南头村新建了一栋总面积288平方米的教室6间、总面积36平方米的办公室两间,总面积1450平方米的操场1个,解决了南头村小学教室不足的现实问题。现在,新的教学楼里,15名教师正在孜孜不倦地为381名学生传授着知识。

让全村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朱大力的心愿。

在搬到新学校以前,他和其他老师在寨子里已经修建过的两所校舍,都是自筹自建,寨子里的群众投工投劳。没有楼板,他们就用小松条来钉。如今,南头小学的旧址已经成为寨子里的小广场,逢年过节寨子里都会在这里举办一些活动。

过往的经历是痛苦的,但过往的经历里却有着甜蜜的回忆。

“我这些年的苦没有白费,因为我资助并培养出寨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说这句话的时候,朱大力黑瘦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侃侃的交谈中,朱大力的目光依然闪烁着苗家汉子的坚韧。

“如果是因为家庭困难不能上学,我会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去学生家中做家长思想工作,劝说他们让孩子回校,对于家庭很困难的学生,我自己的微薄的工资给孩子垫上学费。”

朱大力说,以前寨子里的人观念落后,都认为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我们的老祖宗都是农民,但现在他们思想解放了,都希望孩子读高中,甚至读大学。

在代课期间,即使工资很低,朱大力仍然节约出600块钱帮助了300多名学生,为他们买本子和铅笔。

曾经有一位低年级的学生问他:“朱老师,我们的爸爸妈妈都没有拿这么多钱给我们买学习用品,你为什么能拿出很多钱给我们呢。”

朱大力说:“只要他们好好读书,他还会一如既往地资助他们。”曾经,朱大力眼看一些学生因贫困面临辍学的危险,他一急,便把家里腌制的36斤腊肉卖540块钱,为贫困学生垫了书学费,买了学习用品。

“儿女们现在还在问我,当初为什么不让我们读高中啊。”面对自己孩子的责问,朱大力的心里如蜂刺一般痛:“孩子们非常喜欢读书,但当时条件比较艰苦。我对孩子有愧疚,有这样的孩子,却没有条件让他们读书”。

这么多年,朱大力一直很感谢他的妻子。因为他的妻子的支持,让他一直坚守着这块阵地。

杨光才一家有4口人,由于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学校和学生们的身上,甚至后来连儿女都被拉去教书,家里的农活不得不由妻子独自承担。

妻子也曾打过“退堂鼓”。当朱大力拿100元工资时,妻子告诉他不要干了,出去找点活儿做。朱大力说为了孩子们不能这样,如果丢了孩子们,还是会留下很大遗憾的。经过一番思想工作,朱大力的妻子说,家里的事我一人来,你不用管。

“我知道他在做什么,不能再让村里的孩子们没有知识。”话虽朴实,但这位朴素的农村妇女对朱大力的支持与理解却是无限的。经过一番思想工作,妻子说,家里的事我一人来,你不用管。朱大力的父母健在,但并没有和他同住,虽然在同一个寨子,却要走十多分钟的山路才到父母那里。他因为一心扑在学校上,父母的事情也无暇顾管。

“主要是老婆在管,过几天她就会过去帮老人担几担水。我很对不起我的老婆,也很对不起我的孩子。”说这句话时,朱大力这个硬汉的眼睛开始湿润了。

目前,老师的工资已经涨到了2000多元。因为条件有了很大改观,水、交通都比较方便,现在学校留住了老师们,新的南头小学已经有15位老师,教学质量也有很大改观,老师们齐心协力把工作搞好,学校也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朱大力才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出更多的高中生,甚至大学生。目前他的学生中已经有3个人获得了高中以上学历,亲手送出来的学生也已有800多人。

......

听了朱大力讲述了自己的经历,马元再一次失眠了。他想,这又是搞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元素。

打赏投票 书评
自动订阅下一章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