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两极
76两极

人的灵魂有两个入口,一个是理智,一个是意志。

——帕斯卡尔

所谓相当一部分应该指的是生活,而意志,则是工作。就如同现在的自己。对于生活的理智,对于工作的意志。用他的这句话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因为,这两样人生最基本的东西,已经通过这两个入口,深入灵魂。

【生活】

与其说生活是理智的,不如说是一种感性下的理智。理智作为生活进行下去的最基本的前提,而感性则把生活这个原本枯燥的哲学命题添上艺术的色彩。

大家都说最近的生活比较压抑,而压抑的源头则源于工作。而压抑的生活让工作变得枯燥无味,枯燥无味的工作又扼杀了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被扼杀了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一同埋葬了年轻时原本鲜活的生命力,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生活变得更加压抑。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自己喜欢在压抑的时候逛逛书店,贪婪的视线席卷所有文化、历史、哲学、艺术、工艺等等类别。

在文艺书柜驻足了很久,原因是看到一本喜欢的诗集,《夜航船》。白色的书皮,黑色的书名。淡朴的设计,很是喜欢。看了看定价,32元。摸了摸口袋,出去安德烈·薄伽俐的CD、凯尔特音乐剧的DVD、帕格尼尼的重录复古版黑胶唱片,还有《天使爱美丽》的DVD,只剩下30元,不够钱买,只好作罢。拿起了一本《余秋雨人生哲言》,25元。

旁边的推荐书架上放着很多花花绿绿的新书,各种各样,各行各类。人气最高的还是近几年走红的网络玄幻小说。很多一部分是起点出版的。想了想,起点还有近两千元的稿费还没有兑现,所以气便不打一处来。

本想买一本游记,可很难再找到余秋雨先生《千年一叹》的那种风格的。尽管那本书中错误很多,但是文字的风格还是让自己不愿放下——淡定的记录中,不时地散发着华丽的光华。

想出去旅行,想去浙江的上虞,想去白马湖的碧波上泛舟,想去看看现在的春晖中学,想去回想一下当年夏丏尊、丰子恺还有朱自清等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想放下所有的负担,在那个宁静的角落释放一下久久的压抑。

又想起了帕斯卡尔,这个闻名一世的《思想录》的作者。原因是在书店的哲学书架上最醒目的位置上放着这本书。

在他看来,人的理性使人认识到自身处境的悲苦。但这一点并不使人陷入悲观主义,相反,了解到人的悲苦会使人变得更加伟大和坚强。不过,贯穿于《思想录》一书中的许多观念确有消极的意义,如;人生的脆弱不堪,人生如梦、世事无常,理性不能确定信仰,要依靠人的直觉和情感等等。理性虽然不能证明上帝存在,但是它可以告诉我们应该选择上帝存在。帕斯卡尔提出了关于信仰上帝存在的赌博论证。意思是说,在上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可以选择上帝存在,也可以选择上帝不存在,但不能不作选择,在人生中对此必须作出选择,必须下赌注。赌上帝存在时,如果上帝存在,信奉上帝的人会获全胜,有无限的收益,会获得幸福。如上帝不存在,也无多大损失。

这就好比是在说,现在的我们,因为工作导致生活的压抑,又因为生活的压抑造成了心里的困惑,而心里的困惑又让我们感到迷茫和无助,那就需要用一个看似空虚的信仰来填补那个心灵上的黑洞。其实这个信仰并不一定是上帝,只要我们愿意用什么来填补,就是什么。哪怕是小猫,小狗。其实他最终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自我的调节,才会让灵魂得到安宁。只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上帝只是作为一个载体而已。一个最容易让人们接受的载体。

就如艾略特对他的评价一样:“帕斯卡尔是一位注定要被人们一代一代研究的作家,改变的并不是他,而是我们。并不是我们的知识增加了,而是我们的世界和对他的态度变化了。”

的确,如此。

【工作】

这是一个比生活还要枯燥的哲学命题。在哲学中对“工作”的解释是这样的:一种用来谋生的手段。这是最直截了当的解释,如果把这个解释比作骨干,那么加上血肉的完整解释是这样的:一种为社会创造财富,同时用来谋生的一种行为。如果再把这个完整的解释加上一些修饰和点缀,那么所谓的完美的解释则应该是:一种为社会创造财富,同时借以卫生的一种行为,通过这种行为可以使“理想”这一虚拟的思想活动转化为实际的客观存在。

可是,我们中的很多很多人,只看到了那些完美外表的浮华,却忽略了那最纯朴的本质——我们需要谋生。当我们把工作的目标放的无线大时,常常会迷失。

很难想象,如果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力都没有了,那么对于工作本身来讲,还有什么可以奢望?

【生活】

想起了语言大师吕叔湘的一个词汇:博爱。

《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博爱,是对全人类的广泛的爱。

想想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仿佛神明一般,静静的看待这个世界,有用无限的宽容与忍耐。当宽容到了极限的时候,神明也会爆发,而他就从神明变成了使者,降下惩罚。而当忍耐到了极限的时候,也会爆发,只不过他会从使者又变成了战士,亲自惩罚。

我们有谁能说自己是博爱的么?

如果把博爱比作一个数学上的极限,那么也只有无限接近这个极限,而无法达到这个极限的人。

其实博爱这个概念提出来,只是作为一种人生态度的目标,用来指引方向。因为我们可以随意向东向西,向北向南。可我们从来都不曾到过东西南北。就像我们可以想象着时间的尽头,却永远无法知道时间尽头的另一端是什么一样。

【工作】

如果真的感到工作压抑到实在无法忍受,那就试试博爱的态度好了。对一切宽容,对一切忍耐。淡然的微笑面对一切,毕竟工作之后还有我们多彩的生活。

【生活】

如果这样,工作就不会那么难以忍受了,生活也不会那么太压抑。

尽管这个思想过程是痛苦的,就当作是一场自我内心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较量。生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把那些压抑统统当作唯心主义中的精神本质。最后用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的常识告诉自己,压抑是徒劳的,只有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工作】

又提起了工作。

自己现在所做的工作,是学生时代远远没有想到的。

在那个白衣飘飘的年华里,曾经想过自己未来工作的样子。

穿着西装,忙碌在某个写字楼窄小的角落里。这是文字情结版,因为自己写下过太多类似的场景与片段加以想象。

顶着安全帽,穿梭在成堆的钢筋混凝土里。这是专业版,读大学时的专业是土木工程。

背着相机、钢笔和稿纸,用双脚丈量自己想去的任何一个地方,然后整理成文字寄给杂志社,换取下一次旅行的盘缠。这是理想版,是自己始终向往的一种工作。

……

可当我把以上的版本一一实践过后,却因为无法违抗父母的期望,换成了现在的工作。手里的笔杆换成了粗苯的工具,工作的环境充满磁场与烟气,时不时的还要面对九百多度的高温,偶尔还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封堵飞溅而出的电介质。在那一块块闪着耀眼银白色的铝锭的背后,不知道有多少和我一样的人们的汗水,血水,还有泪水。

说真的,很讨厌现在的工作。很是压抑。

很是压抑。

很是压抑。

很是压抑。

……

【生活】

压抑得太久,还是回到生活中来。

读书,音乐,电影,文字,所幸还在生活中残留。至于旅行,暂时不敢奢望。

现在读书,已经不再是渴望汲取到什么营养了。只是想寻找一些安宁,寻找一些内心中的宁静。尽管知道宁静过后,又是狂风暴雨般的压抑,可哪怕仅仅是一个短暂的片段,也可以让灵魂得到舒缓。

卢梭在《瓦尔登湖》一书中的最后一句话,也许最能形容此刻的想法与心情:“对于我们来说,遮住我们眼睛光线的就是黑暗。只有我们清醒的那一天,天才会破晓,破晓的日子多着呢,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

在一片混沌的思绪中点燃了一支香烟,微微的火光闪烁在有些茫然的眼前。当我们拾起记忆的碎片,拼凑出一幅支离破碎的回忆,我们还能不能找到“沉思”——这个迷宫的出口?我们还会不会在平淡与凡俗中点亮自己的轨迹,就如同卢梭用如此的结尾道出简洁的真谛?

有吗?会吗?

沉思的过后,往往都是遐想,无边的遐想。当扬声器里发出林海的《琵琶语》,整个人才缓缓醒来。看了看时间,已经午夜,就快进入明天。又是音乐是一支良药,对于不同人,适用不同的音乐。有的舒缓,有的轻快,还有的需要狂暴,比如摇滚。

本想在电影中释放一下沉淀了太多的压抑,可挑错了片子——《天使爱美丽》。本是带着一些轻喜剧情节的高卢浪漫派电影,结局也是比较美好的。可就像帕斯卡尔说的那样,了解到了人的悲苦才会变得伟大和坚强。可是,日益脆弱的我们,能否经得起这种伟大与坚强?

还是就和这些文字一样,释放的过后,对于明天,又该是怎样的心情与理想?

淡然?博爱?

还是微微的一笑,任由天崩地裂,海枯石烂?

【工作】

其实不管怎么样,明天还是一样会到来的。不管今天的人生多么悲惨,第二天的太阳还是照样升起的。同样,无论明天到来之前,拥有何样的光华,无比灿烂,如果一切都在明天归零,那么在10分钟过后还是会变得一无所有。

还是要去面对工作,面对这个除了压抑,只剩下了意志的工作。当一个人只剩下意志来维持进行着一样事情的时候,那么这个事情无论怎样都会继续下去。好像在轨道上飞驰的列车,不到站点,是不会停下的。可我怎么感觉

这都是一列绕着地球转圈的直达列车,终点就是起点,永远不会停下。

【生活】

……

【工作】

……

【生活】

……

【工作】

……

【生活&工作】

其实,说到最后,在现在的环境中,这二者是可以分开的么?貌似是不可以的。

就如同二元论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样,看似独立的内心思想不能分开上述的二者。

尽管生活和工作通过以上的文字看起来相隔甚远,可就如同地球的两极,无论多么遥远都是处在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之上。而在两极之间,我们还是很多自由的空间。比如想象。

打赏投票 书评
自动订阅下一章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