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一个君王是否优秀,重要的是实利,也就是为国家取得多少利益,而不是虚名。”范雎面对着评委说道。
“魏文侯以及齐威王虽然英明神武,治国有方,但在开疆扩土方面实在不敢恭维。要知道土地,人口才是强国的象征,才是统一天下的基本保障。仅此一点,秦王胜过他们百倍。夺江山易,守江山难,从其他诸侯中夺取土地还不算真本事,夺了还能守,才是真正王者。当年齐宣王五十日夺燕地,最终狼狈出燕地,如此就不算英雄好汉行为。更谈不上是真正的王者。”范雎侃侃而谈。
“只有秦王不仅仅夺得土地,更守住了土地。”
范雎口口声声说得秦王就是他的老搭档——秦昭襄王。
于是,在一阵欢呼声中,秦昭襄王闪亮登场。
秦国统一天下,秦昭襄王居功至伟,因为他掌权期间,秦军占了许多地,杀了许多人,强有力地削弱各诸侯国,其中弱赵,弱楚,弱齐,灭义渠,更是为秦国扫去了统一道路上的障碍。当然,这一切都和一个人有着密切关系,他就是战神白起。总体而言,就是因为秦昭襄王英明神武,霸气十足,才有白起用武之地。
亮出秦昭襄王的攻伐单,一连串的战役绝对能让任何人瞠目结舌。
秦昭襄王六年,齐韩魏伐楚,杀楚将唐昧,秦国趁火打劫。
秦昭襄王七年,华阳君攻楚,斩首三万。
秦昭襄王九年,秦军攻楚,斩首五万,攻陷大小城池十六座。
秦昭襄王十四年,伊阙之战爆发,秦军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
秦昭襄王十八年,白起,司马错攻魏,占领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秦军参加五国伐齐,在乐毅带领下大败齐军。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秦国连续攻击秦国,不仅占领大片土地,还攻陷了楚都,烧毁了楚国王陵。
秦昭襄王三十二,三十三年,秦军攻占魏国数城,斩杀近十万韩魏军。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华阳之战爆发,秦军斩十三万魏军,溺亡两万赵军。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军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坑杀赵军四十万人。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邯郸保卫战爆发,秦军败退。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军攻赵,斩杀俘虏赵军十万人,同一年灭周。
……
这并不是秦昭襄王在位时所有的战争,但对当时中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连年征战,摧毁了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让六国这些强壮的老虎变成了温柔的小猫,最终乖乖臣服在秦国脚下。所以秦始皇才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短短十年功夫消灭六国。
血与火,这是秦昭襄王时代的真实写照。
杀戮,杀戮,还是杀戮。只有让天染红了鲜血,只有让地堆满了尸体,那才是尽头。
暴力,杀戮固然成为秦昭襄王的代名词,但在这背后有更深层的意义——野心,谋略以及才能。
当初秦国和齐国旗鼓相当,双方都互相削弱对方。当燕国振臂一呼要伐齐之后,秦昭襄王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伐齐第一线,可怜齐国哪里经受得住五国攻击,最终败下阵来。秦昭襄王很明白,完全消灭齐国那是不可能的,何况隔着韩魏占领齐地也不长久,于是,他只拿自己应得的——一块地。这样既不会得罪齐国,也不会惹得其他诸侯国眼红。果真,后来齐国复国,遵循事秦谨的国策,失去齐国支援的各国更不是秦国的对手。
善战者,必先谋。谋远者,必能胜。确实如此。
秦昭襄王对于楚国的态度则是步步蚕食,慢慢削弱。楚国不同于齐国,它地大物博,具有极强大潜力,常言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个在春秋时期就威震九州的大国,虽病入膏肓,但一旦找回往日的雄姿,将威力无比,只有让它不断处于疲惫中,才能将他彻底覆灭,所以秦昭襄王是隔三差五派遣军队去问候下楚国,可怜楚国不仅被夺了大量城池,都城,王陵都被烧了,秦昭襄王甚至诱骗了楚怀王,将他囚居在秦国,以此来威胁楚国。可怜楚国就这样在心惊胆战中逐步削弱。
谋虑和武功并用,这就是秦昭襄王。
齐,楚衰落后,赵国又崛起了。面对着这个暴发户,秦昭襄王采取的政策是以暴制暴,运用强硬的军事手段屡屡攻击,因为赵国虽然在军事实力上非同凡响,但在综合国力上还是比不上秦国,只有撑其羽翼未丰之时,消灭了,才能剪去心腹大患。最终在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彻底地将赵国从强国之位上拉下来。
可怜赵国好不容易脱颖而出,最终还是败在秦国手中。
对付不同对手用不同手段,这就是秦昭襄王的才能。
人才则是野心,谋略以及才能的综合表现。
纵观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他的身边几乎未缺顶尖的贤臣良将,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魏冉,白起以及范雎。他甚至一度将鼎鼎有名的孟尝君招致麾下。
野心,谋略以及才能固然是秦昭襄王成功的因素,最重要他有着非比寻常的运气,他作为秦武王的弟弟原本只能老老实实当贵族,谁能料到某一天秦武王死了,且死时并无留下子嗣,而自己有个心计很高的母亲(宣太后)以及一个掌握兵权的舅舅(魏冉),在一系列的巧合下,最终他成为了秦国之王,命运女神确实很照顾他。微微说一下,秦昭襄王能称王魏冉功劳第一,后来秦昭襄王把魏冉赶回封地,确实让人感觉有些忘本。当然,在巨大的权力面前,也顾不上恩情了,这也体现出秦昭襄王的野心。
诚然,秦昭襄王有过失败(最惨的是匡章攻齐,破函谷关,秦昭襄王被迫各地求和)。诚然,秦昭襄王犯过错(冤杀白起)但决不能否认他是个杰出的,有作为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