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鸿一瞥之大魏
惊鸿一瞥之大魏

布告一出,地狱如同炸开锅一般,一时间议论纷纷,沸沸扬扬,尤其是战国时代的人物反应不同,或欣喜若狂,或略有所思,或愁眉苦脸,或摩拳擦掌。风云人物自然无所谓,甚至可以彰显下威风,乘机提高下知名度,而碌碌无为或饱受耻辱的人物那就有点欲哭无泪了,当然无论何人!无论何种态度!都改变不了木已成舟的事实,只能静静等待。

舞台秀第一关:千古明君。

顾名思义,从战国七雄(其余小国忽略不计,即便算计,小国国君亦有自知之明,哪敢上如此隆重舞台争雄大国领袖。这不是鹤立鸡群的反义词鸡缩鹤群么?)选出最有作为的君主三人。七雄各个君主家族可以通过内选,至少派一人或一人以上前来参加舞台秀。

一下子,这些君主家族热闹起来了。

流星璀璨,一逝而过,彩虹绚烂,亦是片刻时光。天地永恒之物有几许?何况一处于乱世之王国。

大国似云烟,霸业如好梦。

岁月漂浮过,终究一场空。

两千多年前的中华大陆上,战火连天,烽烟不断,这个时代,唯有最强者才配昂着头颅,挺着胸膛。唯有脑袋够铁,拳头够硬,心肠够狠的人才能绝境逢生,俯视万众。

魏国,显然不是一个狠角色。

魏国,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国家。曾经的它是如此强大: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将星云集、天才纵横,原本最有希望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彪炳千秋。上苍是多么眷顾它,但它的表现却和上天的眷顾成反比,着实让人大跌眼镜,最终淹没在统一的历史潮流中。

惜哉!悲哉!

魏国自文侯封侯(公元前403年)始至魏王假亡国(公元前225年),历经八代,分别为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魏襄王,魏昭王、魏安釐王、魏景湣王、魏王假。其疆域甚散漫,在今陕西省境内者:沿黄河有今韩城县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华阴县左右地。在今山西省境内者:有西南部,并伸入东南部。在今河南省境内者:有北部,并兼有黄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在今河北省境内者:有今大名、广平间地。并有今山东省冠县地。其主要地区为: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和今河南省北部的河内,以今山西省东南部的上党为交通孔道。

人随事变,物经沧桑。是非成败,尽入黄土。

祖宗辛苦创业,开疆拓土。子孙挥霍无度,弃之如草。万千心血,至上荣誉竟抵不过三言两语,苟延残喘。

说起魏国的历史要追溯到西周初年,当时武王伐纣之后就把毕公高分封在毕这块地方。这就是魏的源头,随着岁月变迁,曾经中断过,直到春秋晋献公时代,一个叫毕万(毕公高的N代子孙)才将祖先基业重新发扬光大。

毕万,谐音必亡。按照现代的话来讲,并不吉利。事实证明这封建迷信害死人,毕万不但没亡,反而如同一颗生机勃勃的树,茁壮成长。

晋献公十六年,毕万跟随晋献公南征北战,先后征服霍、耿、魏,可谓功勋卓著。这晋献公也是一个出手阔绰的家伙,不仅让毕万担任大夫职位,更是把魏这块地赏赐给他。(由此可见,一个好老板是多么重要)。

或许,晋献公这般做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事实上,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毕万。

这下好了,英雄有了用武地,如同猛虎插上了翅膀,轻轻松松慢跑于丛林,游刃有余翱翔于四海上。尤其在晋献公归西,晋国大乱时候,毕万凭着战功,谋略,威望使得自己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改姓为魏。名字改了,运气也来了,有个叫郭偃的大夫兼半仙曾经给毕万算道:‘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他推测毕万家族必定能兴旺发达。

总之希望的种子已然播下,它将在子孙后代的不断努力中破开泥土,历经风雨茁壮成长,最终成为一颗参天大树。

之后的魏武子,魏悼子,魏绛,魏献子,魏侈继承了祖先的优良基因,兢兢业业经营着家族事业,并使之更上一层楼。官位名望越来越高,权力地盘愈来愈大。

到了魏桓子这个年代,羽翼更是丰满了,和韩、赵两方联手一起灭了晋国最强家族——知氏。

大权在手,天下我有,晋国彻底沦为了三家的附庸品。

魏氏家族虽然和赵氏,韩氏家族在晋国国内呼风唤雨,但在整个历史,社会大环境中并不显得很重要,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他就是魏文侯。战国时代魏国的实际创建者,英明神武的国君之一。

地狱客栈,从空空如也到人山人海只需要一道命令。凡在历史上有过记载的战国人物都来了,沸沸扬扬,热闹不已,有知己相遇者,问寒问暖,畅谈往事,一时半会竟停不下来,有仇人相见者,分外眼红,怒不可遏,挥舞着拳头要单挑,当然,更多的是陌生人之间,一个微笑而过,平平淡淡,静静等待着舞台秀的到来。

一个小房间,房门上写着魏世家三字。屋内,挤满了人——魏国8个国君,他们或坐在凳上,或双腿盘在床上,或蹲房门边,表情各不一,有人满腔怒火,有人义愤填膺,有人惶恐不已,有人一脸无辜。

叹息声弥漫着整个房间,死气沉沉,如同一潭死水。

这样难怪,祖宗费尽千辛万苦创立的基业,竟然葬送在自己手中,心中如何好过?更何况,祖宗就在眼前,这就更加尴尬不已。

八个有血缘关系的人聚拢在一起,没有兴奋,只有忧愁;没有话语,只有沉默;没有荣欣,只有尴尬。

寂静,死亡一般寂静。

“算了,算了!都是前尘往事了,何必再去计较。如今,只有我们携手并进,争得一丝荣誉回来才是上计。”坐在中央桌子边的一个男子打破了寂静。雄音浑厚,气壮山河,又似一把火,点燃了一堆干柴,现场的气氛彻底被激发起来,刹那间议论纷纷。

说话之人不是别人,正是其余七人的前辈祖宗,魏国的开创者,一代明君魏文侯魏斯。

且看其仪表堂堂,宏音如钟,神采飞扬,身上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帝王之气。

对于‘战国时代最杰出君主之一’称号,魏文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正是他的存在,魏国成为当时中华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之一,功盖宇宙,名震天下,仁义无双,文成武德。百十诸侯无不俯首称臣,天下万民皆膜拜信仰,万千才子能人闻名而来。正如曹操《短歌行》中描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就这么一个光辉角色,史书上并无他成为魏氏实际掌握者之前的事迹,与少年嬴政强有的魄力相比,只能算个中等生吧!不过这并不影响其日后的丰功伟绩。

贤能,守信,大度等等这些褒义词用在他身上绝对合适。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的话,那就是光辉。何谓光辉?大丈夫者顶天立地,明君者,仁义守信。仅此而已。

有一次,文侯约人去打猎。打猎时间未到,文侯就和群臣在饮酒,突然下雨了,而约定狩猎的时间到了,文侯准备去,他的手下就在劝解了,说:‘你看咱现在饮酒如此快乐,而且又是下雨天的,您就不用去狩猎了吧!改天吧!’文侯却一本正经回应道:‘那可不行!做人要讲诚信的。’于是冒着雨前去赴约。

如此守信,试问古今皇帝能有几人做到?数来数去也就那几个。

还有一件事,当时,韩赵两家关系交恶了,虽说曾是兄弟之邦,不过在利益面前就顾不上许多了,张牙舞爪,亮出家伙,扬言要让对方好看。当然,单单凭借着自身实力要教训对方那是不合实际的,于是两边都去争取魏国希望文侯出兵,双剑合璧一起对付对方。当泡菜国来借兵时候,文侯回答道:‘我和赵国那是兄弟,你的要求不能答应你。’当赵国来借兵的时候,文侯又回应道:‘我和泡菜国是兄弟,你的要求我不能答应你。’到最后,两国都借不到兵相当郁闷,事情也不了了之,后来,两国听说了文侯的的行为,顿时焕然大悟,原来是为自己着想,于是纷纷以魏国文侯以马首是瞻。(战国策:乃至文侯以讲于己,皆朝魏)

文侯此法不仅消除了韩赵之间矛盾,更是让他们心悦诚服。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好的办法就是伐谋,而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是仁义。

文侯就是这个一个优秀的国君,至于任贤用,雄才伟略的事迹就更是不计其数。

历史证明,祖先的优良基往往不会被子孙所继承,这点在帝王之家尤其明显,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继承者胡亥是一个只会玩乐的蠢蛋;锲而不舍,艰辛创立蜀汉帝国的刘玄德之子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至于隋炀帝,他做得那些事,让他父亲隋文帝泉下有知,恐怕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非得和他宝贝儿子火拼不可,老子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竟被你败了,岂有此理!

魏文侯的这些子孙也一样,总体概括:出身高贵,笨如蠢猪,目光短浅,唯利是图,嫉贤妒能,自以为是,胸无大志,畏首畏尾。有时如同夜郎般自大,有时又如井底蛙般无知,更毫无气凌三军的魄力,也无君临天下的威信。

说起文侯这些子孙,外人看了气都不打一出来,至于文侯见了他们也只能无可奈何摇摇头,心中无限疑问:这是我子孙么?事实上,毫无疑问,这些人身上都流淌着和文侯一样的血,只不过估计是地沟油或者毒大米吃多了的缘故,尽做些折腾魏国的荒唐事,久而久之,一片基业就被这群花花公子葬送了。

平心而论,其余七人并不都是窝囊废,有些人还颇有建树。不过,相比于文侯而言,逊色得实在不是一点点了,而是几条街了(每条街都很长!)

第二个登上魏国国君宝座的是魏武侯魏击。这么个天生嘴里含着金钥匙的家伙出镜率确实不低,他继承了父亲文侯的国君宝座,接手了父亲辛辛苦苦建立的大好河山以及费尽心思选拔的顶尖人才,可谓坐享其成啊。当然,并不是每个富二代都是花花公子,纨绔子弟,整天饮酒作乐,醉生梦死,不做实事。武侯在位期间,还算有些作为,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列成功,不是攻打秦国,就是欺负齐国,开疆拓土,忙得不亦乐乎。(这都要归功于他老爹给他一片厚实的基业以及一群经天纬地的人才如吴起等。)而且,武侯本人还算是知错能改,善于纳谏的人。

当然,他的错误也不少。古语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事实上,有些事情做错了,就无法改变了。有些事情做错了,对当时来讲并不十分重要,却影响着之后的时光。魏武侯恰恰做了几件不能挽回的事,着实给他的人生以及历史地位抹上了黒黒几笔。

第一件事,吴起逃魏。对于吴起这个人,日后将在舞台上闪闪发光,故不多介绍,只用几个成语来形容:军政皆通,文武双全。兵法谋略,天下无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当世名将,不得善终。如此出类拔萃的人才,为魏国开疆扩土立下盖世奇功,使得天下诸侯闻风丧胆,俨然成为各路诸侯眼中瘟神,总而言之,吴起,就是魏国取得胜利的保证。

但是,这个文侯重用的名将却在武侯当政时候走了。

为什么要走?因为武侯怀疑他,而怀疑,仅仅是一个人,几句话,几个动作。如此简单。

吴起倒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既然你怀疑我,那我就走。天下之大?难不成无我容身之地?性命丢了,一切都没有了。

人,走了。结果两个,削己,壮敌。

削己,自身实力削弱了,敌人就皆大欢喜了。尤其西边那个长年在吴起压着抬不起头的秦国,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事实证明,假如吴起一直留在魏国,秦国要崛起恐怕只能在梦中。但,没有如果。

壮敌,后来吴起跑到了楚国,使得如同病入膏肓的楚国迅速摆脱腐朽,强大起来,还威胁到了三晋(韩赵魏),这恐怕是武侯没有想到的,原本的功臣如今却是最大的敌人。

削弱自己减一分,敌人壮大自己又减一分。一来一去,影响的不是一个人的命运,而是一群人的性命,一个国家的兴衰。魏武侯如此愚蠢行为,如何敢担明君两字!

第二件事,未立太子,使得惠王初期出现了内部斗争,如此又削弱了自己的家底。

如此两件事,足够证明,武侯的道行跟他老爹相距甚远。

武侯之后就是鼎鼎有名的魏惠王。对于这个魏惠王,历史上褒贬不一,前期奋发图强,使得魏国重温文侯最强时代,后期接二连三败仗,从而使得魏国衰落下去,永远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机会。

对于这位仁兄,我们并不陌生。中国伟大思想家,儒家圣贤孟子的著作中《孟子》第一篇就是《梁惠王》(梁惠王即魏惠王)。孟子和他讨论了一些列问题,可这位仁兄左耳进,右耳出,装模作样,道理听了一大堆,就是不用,时常还自以为是,沾沾自喜,时不时在诸侯面前吹吹牛,耀武扬威下。

《资治通鉴》中记载,某日齐威王和魏惠王会盟。魏惠王又开始吹牛了,不露喜色道:‘你们齐国有宝贝么?’(估计是暗中打量了一番齐威王以及随行人员车马,并无看到特别之处。)齐威王估计没反应过来,回应道:“没有!”听到这里,惠王暗中窃喜了,觉得卖弄的机会到了,当然,表情依旧,面不露喜色,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着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但齐威王毕竟是齐威王,一个堪比魏文侯的国君,不假思索,立即回应道:‘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回应,不仅是一个帝王的智慧,更是为人主上必须知晓的道理。无论是乱世还是治世,人才是关键。

差距!这就是差距!天壤之别,只因为观念不同。

有其父,必有其子。老子犯错,儿子也犯错,错误几乎等同。魏武侯放走了吴起,魏惠王放走了商鞅。这绝对是个愚蠢的决定,当然惠王当时不知,直到后来,商鞅带着秦军浩浩荡荡地前来夺走了魏国不少城池,逼得惠王不得不迁移都城,他才说恨恨地说道:‘当初没有听公孙痤之言杀了商鞅,导致酿成今日之祸。”(史记《商君列传第八》: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孙痤之言)——当时,公孙痤病危之时曾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即便不能用他,也要杀了他,只可惜,魏惠王不听。

而改变魏国命运的是两场战争: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这两场战争几乎是孙膑独舞,结果是魏国彻底衰落下去,苟延残喘直到灭亡。

虽然战争失败只能怪将领不给力,似乎怪不到魏惠王头上。不过,无论如何,惠王也得负点领位责任。

总而言之,魏惠王时代是魏国的标志时代,是个从盛转衰的时代。从此,魏国退出了强者舞台。

魏国虽然在魏惠王手上开始衰弱,而惠王也做了一些了蠢事,但是严格来讲,他还算及格的,曾经也让国家强盛一时,否者也不敢称王。(当时除齐国外,其余诸侯皆无称王。楚国则是例外,早在春秋时代就称王,不过,在各诸侯国眼中,楚国只是蛮夷罢了,虽然强大,但是在精神上鄙视,对于楚国称王,不屑一顾。)

魏惠王仗着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号召群雄,欺凌异己,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好不威风。不过,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威风过头了就要跌入深渊,时常欺负人,终究还是要被别人讨回公道的。围攻赵国,虽然前期大获全胜,最终还是败在齐军手中(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欺负泡菜国,最终导致马陵之战,魏国精锐毁于一旦,太子被抓,大将庞涓自杀。所以,为人还要厚道一点,人在做,天在看,至于报应,那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要给魏国这些国君的为人,行政,治国打综合分,文侯无疑是优秀者,起码90分以上。武侯稍微差点,与文侯已经拉开距离了,勉勉强强勉勉强强75分,魏惠王虎头蛇尾,先盛后衰,给个65分。而他之后的那些魏国国君都只能处于及格线以下了。

这些君主碌碌无为,整日不是观舞看戏就是狩猎寻趣,左手抱美人,右手举酒杯。不分昼夜,沉溺于酒色之中,白昼黑夜尚不知,何况国家大事。他们倒是做到了李白诗中所写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可却体会不到杜甫诗中描写的百姓的真实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反,与魏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周邻国,却时时刻刻磨着战刀,时不时瞅准机会,砍杀过来。西秦如猛虎,步步蚕食;东齐似蛟龙,盛气凌人;南楚为雄鹰,俯瞰天下;北赵同蟒蛇,凭地崛起。今天夺个城,明日杀些人,弄得是魏国狼狈不堪。

最无耻的是,文侯这些子孙为了一时安定,竟然向秦国贿赂土地,恐怕有点智商的人都知道这无疑是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更使得增长了对手的贪欲,也增强对手的实力。只能说,这些国君太有才了。

总而言之,浪漫主义过了头,却忘记了现实主义,现实是残酷的,在那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唯一能做得是让自己变得更强,政治军事斗争中没有冠亚军,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胜利者得到将是鲜花和欢呼,至于失败者的结局,天知道。

衷于玩乐,对国事不热情,头脑简单几乎是魏国后面几代国君的通病。这样还不算,每个人身上还有不同的毛病。比如鼎鼎大名,连汉高祖刘邦都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信陵君,他的哥哥魏安厘王就是一个嫉贤妒能,疑心重重的家伙,怕这个贤能无比,道德高尚的能人弟弟抢他的国君宝座,竟不委任国事(《史记·魏公子列传第十七》: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事情竟源于一件小事:当时魏王和公子在下棋,突然传来消息,说是赵国国君带着人前往魏赵边境,这下魏王心里紧张了,以为赵国来挑事了,心急如火。而信陵君却十分轻松对他哥哥说这只不过是赵王去打猎。魏王不相信,下棋心不在焉了,后来传来消息确实如信陵君所言,魏王这才安心下来问公子为何知道,信陵君回应道他在魏王身边有人,那人早就就通风报信了。

仅仅这样魏王就不相信贤能的信陵君了,这疑心还真不是一般的重。

这还不算,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后怕他哥勃然大怒伤他性命于是在赵国整整待了十年,这期间秦国不断攻击,这个国君哥哥别无他法,只能央求弟弟回国抵御侵略,信陵君回去了,兄弟两个冰释前嫌,内流满面别说有多激动了,随后信陵君带着诸侯军打得秦军屁滚尿流,之后秦国就使用离间计,这个魏王竟然又相信对手的谣言蛊惑,派遣他人代替信陵君前线总指挥的职务,从而使得一代贤人陷入极度失意之中。心失意,人虽未死却已死,之后短短四年内,信陵君在酒色之中随风而逝,而魏国在十八年之后也在滚滚黄河水中灭亡了。嫉贤妒能到了连国家安危都不顾,忠臣亲友都不信任的地步,不得不说是种悲哀。

这魏安厘王只是其中一个代表,是其余魏国君的缩影。所以,魏国不强大那是必然的。

对亲人都如此,何况其余人才。这几乎是每个魏国国君的天性:有眼无珠。看看那些从魏国出去的人才吧!吴起,商鞅,范雎……试问,魏国国君不嫉妒贤能,保留这些才人,能湮灭在秦军滚滚车轮下么?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任你基业再坚实,在一帮蛀虫长期的啃咬下,终究会毁于一旦,当真如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所言守江山比打江山更难,魏国有了这些糊涂虫,焉有不亡的道理?

打赏投票 书评
自动订阅下一章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