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四七章 长安首善地
第零四七章 长安首善地

一路无话,整个队伍浩浩荡荡,三步一停,两步一歇,终归还是走到了长安城。当时世界最伟大的城。

王帅此时就站在巍峨的城墙下,那昭示了千年的痕迹如今却焕发着崭新的光彩。后世的西安城,王帅是去过几次的,那些零落的城墙,居然都是整个九州保存最为完成的古城墙,要是见到唐朝时期真实的长安城,那些赞叹古代文明的语言不知道又会华丽多少倍。

每一个穿越到唐朝来的人,心中的圣地不是北平幽州,不是荆南金陵,不是东都汴梁,而是这个西京,长安。那是此生唯一的归属地,通往权力的顶峰的金字塔尖的必由之路。就如同后世不去上海不知道自己钱少,不去北平不知道自己官小,不去成都不知道自己结婚太早一样,不去长安,那就枉费来大唐盛世穿越一遭。

王帅从穿越到来到长安用了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里,别的穿越者早就完成了身份的蜕变,来到长安的时候要么富可敌国,要么渐渐地趋近于权力的核心,而王帅呢,除了身后马车上那不多的几千两银子的白银和通宝,他还有什么呢。皇上不会因为他在边境有军功而赏识他,也不会有那一个公主出游对他一见钟情,说得寒碜点,他到长安来,又将从头开始,以前积累的那第一桶金,能给他带来的也只能是无穷的未知。

碍于身份,李如雪在路上一直都没有找王帅说过话,只是偶尔下车休息的时候,朝王帅看几眼,王帅也只是偷偷的看看她。他知道自己已经毫无保留地喜欢上了这个敢爱敢恨的郡主,这个和自己相处了这么久,一直都没有说明自己是女儿身的郡主。但自己是什么样的身份,郡主是什么样的身份。那哪能是说喜欢就能喜欢的呢。

不过李如雪的哥哥,郡王李纾倒是和王帅很是谈得来,这个李纾见识倒是很渊博,读的书也多,而且还从不依势压人,对王帅就像对待朋友一般,没有身份上的高低之分。这点到非常合乎王帅的口味,不由对这个李纾又增加了许多好感。在成都的时候,主事的是蜀王,王帅和李纾见面的时间并不多。

在城门边,蜀王还在等,他在等皇上的旨意。没有皇上的宣旨,外地的亲王不奉诏不得随意进京,即便李遂是得到皇上的召唤才进京的,但进京城的那扇城门时,那一纸诏书依然需要。

不久一个太监匆匆赶来,手里拿着的可不就是圣旨,王帅第一次见到所谓的圣旨,也不过一张纸,并无多少特别之处。

“蜀王李遂接旨!”太监高声宣读道,李遂赶紧跪下,后面黑压压的一群人都依次跪下,王帅不得不再一次屈服在自己的膝盖上面,这不是对皇上的屈服,而是对权力的屈服,是对他至高无上的生杀予夺的皇权的屈服。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宣读完毕,李遂接旨谢恩,并探手入怀,掏出一颗闪亮的夜明珠,“霍公公幸苦了!小小意思不成敬意!”

(在我不多的印象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样恶心的话好像出自朱元璋或者朱棣之手,不过,在这里我不求甚解了。而且太监一词好像也出自明朝,对吗?——作者)

被称为霍公公的太监容颜一改,笑容满面地看着李遂,并接过夜明珠,放入怀里,“王爷请跟我来吧。”几名太监抬着一顶轿子,霍公公坐上轿子,李遂的队伍马上跟在后面。

这是霍公公负责把李遂带到皇上新赐给蜀王的宅院上去。蜀王在京城有自己的房产,但这次皇上重新赐了一座宅邸给他,他当然要住皇上安排的地方。皇上给他安排的地方靠近太极宫和大明宫,在长安城的北边,永昌坊内。玄宗当年修建兴庆宫,并在兴庆宫周边兴建十王宅,目的就是为了便于监视这些有异心或无异心的王爷。德宗这样做的目的当然跟他的曾祖选择如出一辙,把这些有权,有人气的王爷都圈在京城自己的耳目之下。

这个时候的长安城有三大主要宫殿群,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德宗皇帝住在太极宫,也在太极殿举行朝会。而这个永昌坊就在太极宫左边。

由于蜀王一行是从南门进入长安城的,所以一路走到北边,还是走了一小会儿。领到蜀王府外边,霍公公任务也就完成了,告辞而去。蜀王力邀霍公公进去坐坐,但现在的皇上对太监有些猜忌,正在大力整顿宫内事物,这个时期,如果让皇上知道太监故意结交外臣,那可是死罪。

蜀王也知道这些底细,所以,也就不再强留。

王帅看这蜀王府的大门似乎还没有成都府的蜀王府气派,想想也是,在成都那可是蜀王第二,没人敢第一,但到了京城,他蜀王可就算不上多少号了,朝中但凡有点实权的大臣都可是给点脸色给蜀王看看,蜀王现在虽然贵为当今皇上的哥哥,但他没有一点实权在手,他的说的话,不会有多少人真的在意的。

原先在成都王府的一些佣人,蜀王挑了一些听话,得力的跟到京城来伺候,其它的都留在了成都府。皇上也知道蜀王自己带得有人,也就没有给王府找佣人,蜀王吩咐下去,那些佣人们都各自忙开了,蜀王老宅子里的佣人得到消息,也赶了过来帮忙。

王帅不想住在王府里,在这里面的限制太多,一点都不自由,他跟蜀王告了个罪,想要自己出去找地方住。蜀王也没有阻止,现在王帅的身份已经不是他的仆人了,而是他聘请的掌柜,他有自己的权力自己选择住处。

得到蜀王的许可,王帅暂时把东西都留在了王府里,只带着自己的几个伙计和红线,薛涛一起在外面去找地方。他叫几个伙计分散开,最好去西市或者东市附近找一个商住两用的宅子,不要太大,也不能太小。而王帅就领着红线和薛涛也在这个长安城里溜达起来。

薛涛的母亲因为这几个月用心的调理,已经好了,这次也跟着王帅和薛涛他们进了京城,而刘安就留在了成都府照看生意。几个人一路逛到东市,东市离永昌坊并不远,穿过两三个坊也就到了,整个东市人头攒动,各个商家生意异常火爆,全国各地的各种商品货物在这个东西两市里比比皆是。红线和薛涛更是被这些精美的货物吸引去了。王帅也就趁此机会给红线和薛涛一人买了几套衣服,并给薛涛的母亲也买了两身一副,当然,他没没忘记犒劳一下自己,买两件新衣服,这到新地方得有新气象不是。然后又给两个女孩买了些小玩意,把两个姑娘高兴得不得了。

逛了一天,下午的时候,几个人来到平康坊,王帅眼尖,看到临街的一边有一张告示,上面写的是宅子出售。王帅看了看这宅子的地理位置极佳。出门往右就是东市,往左不远就到了皇城,而且离朱雀大街也不远,正是长安城最大的两条十字交叉路的一条的边上。

当然,这样极佳的地理位置,价格也不便宜,王帅看重的还有里面的装修和布局。宅子不大,但紧凑,没有一块多余的地方,也没有那些有闲阶级游玩赋闲的场所,把整个宅子合理利用起来,开杂志社,是绰绰有余的,还可以干些别的。不过,先期,王帅只是想把杂志办起来再说。至于印书坊,那就让蜀王去操心,或者自己只有去听从蜀王的吩咐。

临街这边还有一个商铺,足有一百平方以上。房主开价是两千两。

两千两就是两百万文,要是换算成后世的钱就是两百万,两百万在后世只能在京城买一栋六十来个平方的楼房,还不在四环以内。要知道现在的北平三万一平方都买不到好房源。

所以在王帅看来,两千两确实不太多,要用这点面积起一栋高楼,那不说一千两,就是十万两也不是没可能。不过商人的本能就是讨价还价,虽然王帅心里认为两千两有所值,但能少点那就要争取少点。最后,王帅以一千八百两成交,交付了一点定金,王帅就带着几个姑娘老太太回到蜀王府,领了两千两白银,并让蜀王派了几个佣人帮忙把自己的所有行李家当都搬了过来。

王帅没想到自己这么容易就在京城成了有房一族,这景象不要让后世那些“北漂”的哥们羡慕死。

交了钱,这家房子的主人就改成王帅了。后来那些伙计都陆陆续续回来了,看到王帅买了这么一栋漂亮的宅院,都欢喜不已。因为这栋寨子也算是他们名义上的家,以后的栖身之所。

把房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了一些粗略的修改后,王帅就开始张罗着印书坊和杂志社的事业上来了。

印书坊还是一样,王爷出钱,王帅出力,领月俸外加一成股份。这次王爷投入五千两,做启动,因为在成都的时候王帅已经带来了一批三万个活字,陆陆续续再增加的话,五千两足够了。王帅给王爷提供了自己买的宅子的大致消息以后,李遂就决定就在王帅的宅子里开办起这家印书坊,王帅也没有不同意见,这里本来就有足够的空间办起印书坊和杂志社,反正杂志社只需要一块牌子就够了。

而杂志社,因为有王帅在印书坊上出房子这个因素,王帅获得了杂志社七成的股份。在这七成股份中,王帅决定给一成给红线的舅舅。红线依然担任他的杂志社的掌柜,自己当然也就任主编和印书坊的掌柜。有了在成都的经验,这两套班子很快就开展工作了。

不过,王帅不想延续以前的成绩,那就是,他不想再给杂志叫做《读者》,而是给它取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新青年》!当然,走的路线还是一些小品和短文,加后面一篇连载的故事。

王帅决定这次连载《三国演义》,所有文字都由白话写成,除了一些必要的文言之外。王帅他要做的就是把语言的权力返还给普通老百姓。要让老百姓心里想的和口中说的,笔下写的相一致。

如果不够客观,不够有底气的说法的话,那就是王帅想用《新青年》和万卷印书坊这两块阵地,来完成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一条当然就是破除文言垄断,而用白话文书写文化。

当然,这些运动比起清末来要困难一些,这个时候的人接受新思想的大脑还装满着封建糟粕,满脑子的忠孝仁义。

不过困难并不代表有多大的阻力,王帅这个东西在这个时代属于稀奇的玩意,还没有人认识到它的危害性,王帅也力求完美地做到以娱乐的姿态出现。王帅是这样想的,等到他们发现王帅的危害性的时候,那么他这点星星之火,就快要形成燎原之势了,到那个时候,自己的利益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不过在天子脚下耍这点小聪明,王帅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玩火。虽然说玩火者必自焚,但王帅顾不了那么多了。

好在,王帅并没有在杂志里面包含任何抨击封建地主阶级的言论,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的皇上,王帅更是不敢出现丝毫的不敬,相反,他还时不时在一些文章里面歌颂一下我皇圣明。他把自己包裹了起来,他要起到的目的是潜移默化,再说,倡导新文化也并不是什么罪过,根本不可能威胁到帝王的统治。

但谁知道对民众启蒙过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打赏投票 书评
自动订阅下一章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