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四一章 万卷印书坊
第零四一章 万卷印书坊

印书坊所有的准备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了,开业的日子定在初六,今天已经初五。有王爷的牵线,还没开业,印书坊已经承接了几单大生意。成都府学本来有自己专门的抄书,印书部门,不过因为王爷疏通了其中的一些关节,使得万卷印书坊成了府学学子们指定的教材提供商,因为,毕竟活字比起雕版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能给府学节省不少的开支。这印书坊的生意当然面对的是最广大的读书人。

王帅这些天忙得焦头烂额,为开业做好了一切准备,既要高调,又要保持神秘,不能让自己还没赚到钱,技术就流传了出去,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好高深的技术,只要大方向一指定,有的是能工巧匠,聪明的人去完成市场探索。

要的只是领先一步的能力。

好在,唐朝并不反对皇族经商,所以,以蜀王的关系,这次开业仪式办的是相当的隆重,成都地面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基本上都到齐,在外地不能来的也捎来了贺礼,其中不乏讨好王爷的意思。王爷作为这家印书坊的东家,许多东西当然用不着这王爷去操作。开业当天,王爷派了赵进前来协助。

有一点值得一提的就是,开业所收的贺礼比起印书坊的本金都多多了。这些东西,王帅当然懂得原因,这些已经跟他的印书坊无关了。

还好,这么多达官显贵到场祝贺,仅仅是王帅一个人的话,肯定压不住这样庞大的场面,王爷亲自前来应酬,使得王帅身上的压力一下子消除了,王帅所能做的就剩下跟在王爷身后认识了一些成都城有头有脸的人物。当然,作为一个小小的掌柜,并没有得到受宠若惊的对待,一切也都不过是一些场面上的客套。

不过,有王爷这课大树,王帅还是觉得以后找这些人就会有门路得多了,至少,看在王爷的面子上,自己要是办起杂志,绝对就不会愁销路。

转眼又过去了一个月,现在已经是夏天,成都城还是比较凉爽,印书坊干的是如火如荼,王帅已经打算把办杂志提上日程,当然,这些东西还是以自己的名义去办最好,如果继续依附在印书坊,那自己何时才能挣来第一桶金。不过,如果自己吃着王爷的薪俸,却去做自己的事情,可能会惹得王爷不高兴,所以,王帅打算在印书坊上面再加以一些改变,使印书坊赚更多的钱,只要自己印书坊这台赚钱机器开足马力,王爷也会允许自己干点私活吧。

这一个月来,印书坊虽然印了不少的书,但都是根据客人需要提供服务,王帅觉得有必要加以改变,就对王爷提出印一些有特色的书推出去。

获得王爷的准许,王帅可以自由进入王府的藏书楼,王帅的目的是想在这里面淘到商机。后世最畅销的书当然是小说类,养生类,还有就是成功学,这些都是后世那些书商炒作出来的概念,而对于这个时候的人们来说,养生,成功,这些概念都还太超前,而小说,这个时代还没多少人会写,整个唐朝最多读书人会的当然是写诗。

王帅决定从这个方向入手,因为他查阅了藏书楼上的很多书,发现,唐朝时期还没出现选本,丛书这样的概念,要想获得不同风格作者的作品就必须要把这些作者的诗集,文集都买来。这书籍本来就贵,这就造成了许多图书销量不高的一大因素。

王帅把这个想法跟王爷提及,李遂认为此法可行,就授权王帅可以提走藏书楼的藏书,因为不能让更多的人可以随意进入藏书楼,那么就只有让王帅把书拿出去了。

这王府的藏书楼真可谓是浩如烟海,历代出版的许多书在这里面都能找到雕版,抄本等等。不过,这里面并不是所有人的书都有,这倒是难不倒王帅,因为王帅有台虚拟电脑,这台虚拟电脑连接着后世的互联网,他所需要的信息都可以进行海量搜索。

好在,现在暂时还用不着,藏书楼的图书就足够王帅他们忙活好几个月的了。

第一本诗歌选集《魏晋以来名家名作》第一卷出版,就引起了整个成都城的轰动,这一个多月以来,王帅他们一直严格的保密着活字印刷的工艺技术,手底下的工人们更是都签订了保密协议,而且有王爷在后面站着,谁也不敢吃了熊心豹子胆出卖王爷。所以,整个成都都在猜测,为什么王帅的印书坊能如此又快又好地印这么多的新书。

这套丛书,请了蜀王李遂作序,这也是一大卖点。

虽然王帅一直都知道成都的大街小巷都在议论他的印书坊,但他还从来没听到过‘活字’两个字,这让他相当的满意,这成都其它的印书坊倒是还不敢打他的主意。好在,王帅也不打算一直这样保密下去,只要自己的印书坊打出了名气,打出了品牌,到时候做成行业老大的地位以后,他也就不怕技术外流了。

只是,整个出版印书行业这块蛋糕并不特别巨大,这主要还是因为读书人的基数还太小,整个唐朝有九成九以上的文盲,王帅当然更在意的是让更多人的学会认字,这样他印的书销量才会更大。

趁热打铁,王帅相继推出了《魏晋以来名家名作》第二,第三卷。第一卷主要是三国时期,诸如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等的诗歌作品,第二卷当然是两晋大家,谢灵运,陶渊明等等,三卷就是南北朝和隋。

唐朝的名诗人太多,王帅打算单独出版一套丛书,以武德,贞观,乃至开元为分卷名。

考虑到脱销,加印的问题,王帅把印数提高到预估的市场两倍,结果这些书还是脱销了,这主要是因为印刷的质量上提高了不少,而书籍的价格却又低了一些,这不得不让更多的读书人充满了购书的欲望。不过王帅暂时不打算加印,后面能印的书还多的很,而且,人手暂时不够,王帅已经向王爷申请扩大规模了,因为这市场行情比王帅当初的预计要大多了,现在基本上整个成都,乃至整个剑南的书店都摆放着王帅万卷印书坊的书,万卷的出现已经快要让那些自印自销的小型印书坊濒临破产了,他们不得不放弃印书业务,而专门做图书零售业务,这让万卷的印书量又有了提高。

事实证明,王帅当初的决定是对的,走的是现代出版社加印刷厂的路子,自己名下根本不设图书零售店。要是后世,连出版和印刷都分开来做,不过这点在唐朝不太好实行。王帅就打算用自己的杂志来做试点。

第零四三章读者杂志社

依靠印书坊的名气,王帅认为自己适时的推出杂志,销量肯定不会有问题,只是自己目前还不好定位杂志的内容。不过,这个时候的杂志根本没办法细分,这个市场还是零。

经过严格的构思,王帅决定这本杂志还是走单纯的文学路线,不过,这将是有史以来第一本白话读本,里面定然不能全部是文言文作品。

自己的工钱和一些额外收入加起来,已经有三十缗,前期准备工作已经足够了。自从有了这个想法以后,王帅就让红线退出了印书坊,他的目的当然是自己只能退居幕后,让红线全权操作杂志的运营。

但是,后来,王帅还是决定把这一想法告诉蜀王李遂,毕竟自己现在只是他的一个掌柜,这个万卷的生意根本不是自己的。而且,要是让王爷产生了自己吃里扒外的感觉的话,那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因为有万卷生意上的事情,王帅已经和李遂有了很多的接触,他倒认为李遂并不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但自己这样做的话,确实有吃里扒外,以权谋私的嫌疑,如果能得到王爷的首肯的话,那做起来就更加的放得开手脚了。所以,王帅还是决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王爷。

在李遂的书房,李遂因为没有官职,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呆在自己家里,除了照管一下生意外,就是吟诗作画,练练书法了,此时,李遂就正在练习书法。

印书坊的生意并不是李遂最大的生意,也不是李遂最赚钱的生意,但敏锐的李遂却发现了王帅这个难得的人才,他每一个点子都能站在最前沿,不过,这个王帅才刚刚进入他的视线不久,他还需要对他考察考察。

“小的见过王爷!”王帅等李遂写好字,停下笔后才开口道。

“呵呵,王掌柜来了,你上次送给我的摇椅,还真不错,坐在上面能让整个身体放松下来,本王还没谢谢你呢!”

“小的不敢,小的也是在一本西域过来的书上看到过这个东西,前些时候找工匠订做了几把,略表小人的心意!”王帅前些时候把谭木匠送过来的太师椅送了一把给王爷,不过八仙桌就没有送,这是因为,作为皇族,礼仪传统是很坚守的,坚持了几百年的跪坐文化就一定会继续坚持下去,况且,能坐在桌子上和王爷同桌吃饭的人,王府里找不出几个来,八仙桌的意义目前还不够具体。

“王掌柜就别谦虚了,这次来找本王,有什么事吗?”

“王爷,这印书坊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小的最近又冒出了一个想法……”王帅停下,看了看李遂,看他有何反应。

李遂目光里突然闪现一点惊异,然后又归于平静,“哦,说来听听。”

“是这样的,小的从上次印的那一套书中找到一点新鲜的想法,我们可以把书分成一卷一卷的印,那为什么不能把这一卷一卷的书用一个固定的时期印一次呢,比如一个月或者半个月,每一期都用一个书名,但里面的内容却有全新的变化,虽然上下不相关,但上下却很连贯的。”王帅想了一个似乎可以让对方接受的想法加以解释自己所谓杂志的创意。

“你是说,定期出版一本书……”李遂明显被王帅的话勾起了兴趣。

“嗯,基本上是这个意思,以后定期出版,可以出版一年,十年甚至更长都是可以的,不过,我的这个书的定位不单单是读书人,只要能认识字的人都可以买来读,所以,我打算在书里面加上一些俚语,俗语,白话。这样的话,面对的顾客就会更多,销量肯定也会更多。”

李遂略微思索一下,就认为王帅的想法可行,“那书里面都会包含一些什么内容?”

“小的是这样想的,要吸引购买者的不同兴趣,这书里面的内容就不能太单一,比如有的读者喜欢诗,有的读者喜欢赋,有的读者却喜欢散文,所以,小的认为,书里面什么内容都可以有,这样才能让不同的读者各取所好。甚至一些市井俚语,笑话都可以包含进来。”

“主意很好,而且趁着现在印书坊打出的名气,销量肯定不用愁。”李遂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同意了王帅的想法。

“不过,王爷,小的认为,这个书刊不能和在印书坊里面,应该单独成立一个部门运作,要不然,读书人只知道印书坊,而不知道这本书,小人的想法是要打出各自的响当当的品牌。”

“嗯,这样啊,这样也好,我看要不这样吧,这个事情还是交给你来全权负责,不过,为了奖励你为本王做的事情,这次不但让你负责,还让你占五成股份,你看怎么样?”不得不说李遂善于笼络人心。王帅想的就是,你这次要还是想要独占我的创意,那就没有下一次了。不过王帅心里这样想,嘴上倒不能表示出来,“为王爷做事是我的福分,小人有丰厚的薪俸就已经很满足了,再说,小的只是出了点主意而已。”

“王掌柜,你何止是出了点主意,你为印书坊殚精竭虑,本王是看在眼里的,本王欣赏你的才华,希望你能好好的干,不要辜负了本王的一片爱才之意,这事就这样定了,这两方面的事情你都担起来吧。要人手你跟本王说。”

“嗯,小的知道了,那小的就告退了。”

从李遂的书房里出来,王帅觉得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这个杂志自己占一半的股份,那就已经很多了,至少比开个家具店挣的多,后世的出版社,杂志社那个不是印钱的机器,只是到了后来受到网络的冲击,这些传统行业才出现滑坡的迹象,但在这个唐朝永远不会受到来自网络的冲击。

印书坊的事情已经步入正轨,自己已经不需要操太多的心了,王帅就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杂志上,他决定把这本杂志叫做《读者》,王帅把这个报告给王爷的时候,王爷还问为什么要叫做杂志,王帅解释的是,这本书就是一些稀奇古怪东西的综合体,所以就取名叫做杂志。本来王帅想把名字叫做读书人的,但这样一来就会使那些不是读书人但是会认字的潜在客户产生一些抵触的情绪,还是叫做读者吧,也就是读这本书的人。

不过,光是被动的提供社会需要的图书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自己去挖掘市场,唐朝时期书籍读物本来就不多,除了几本长销书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时下流行的畅销书,因为,这个时期‘小说’这个文学门类并不发达,流传后世的也就一些几千,一万字的传奇小说,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书写的语言和口头表达上的语言的差别,也就是作为书写体的文言文和作为一般日常交流的白话的巨大鸿沟,这个时候的文字话语权还被统治阶级把持着,所有书籍都被文言文垄断,要到元明时期,文字才算第一次走下庙堂,走进百姓的生活之中,这样才能创出明清小说的辉煌。

试想,如果通篇用文言文写一部《三国演义》,那会是何其艰难的事情,所以,要想图书卖得更多,要想更多的人有意愿读书,让文字回归民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第一期的选材,王帅决定全部亲力亲为,选了几篇唐以前的人写的文章,还有一些诗歌,还选了一些《太平广记》,《笑林广记》,《聊斋志异》里面的文章,当然,王帅做了一些适当的修改,使他们看起来更像是唐朝人写的。

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王帅决定连载一部长篇小说,这样让读者买了一本就有要买第二本的渴望。对于古代四大名著,王帅当然耳熟能详,但是要通篇背下来,那根本就不可能,没有谁有这样的本事和这样的愿望,在后世,即便所谓红学大家的周汝昌,刘心武之流,要让他一字不差的默写出《红楼梦》,那也是不可能的。在这点上,王帅脑中的那台连接了互联网的虚拟电脑帮了大忙,王帅打开搜索页面,在里面输入,便能原滋原味的展现出小说的原貌。

对于选取那本小说作为起点,王帅觉得最好的还是《西游记》,这本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唐朝,能吸引更多的读者群关注,另一方面不涉及造反啊,分裂啊什么的,而且是一部神怪小说,不会包含任何破坏社会和谐的因素。完全可以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出现在公众的面前,就当是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

所以,王帅决定就连载《西游记》,每期连载一回。王帅把《读者》杂志定位在半月刊,也就是每半个月出一次,因为现目前只是一本小小的册子,页数不是很多,半个月出一次完全可以达到要求。而且,现在是打开市场的时期,如果一个月才出一期的话,那市场影响力和关注度肯定大打折扣。

当然,王帅完全自己做第一期目的只是抛砖引玉,他希望能够轰动整个成都,然后让会写文章的人来投稿,虽然不至于就此产生一批专业的作家,但也要让别人明白,读书求官并不是唯一的出路,读书读的好也能靠自己写东西挣钱。这就要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所以,他在创刊号的末尾,郑重的写出了征稿的具体方法和获得稿酬的方法。

王帅本来还想请王爷出面,搞一个创刊酒会,但想想还是算了,光是凭自己那家印书坊的名气,就足够让整个成都爆发起来。

不过,整个剑南道和万卷有生意往来的作者,书店老板和王爷的一些关系客户都被邀请或者接到通知,务必在某一天赶到成都万卷印书坊,到时候,将会正式推出《读者》杂志,前期的时候,王帅已经告知这些书店的掌柜,用最大的可能向买书的读者宣传,万卷印书坊将携手某神秘商号合作推出一种全新的图书模式,但王帅并没有告诉他们很多具体的东西,这样就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王帅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节省一些宣传费用,并且要同一时间把杂志铺满整个剑南道的大小书店。这样的效应才能最大化。

印书坊现在的规模已经能够达到日印一百页左右的书三百册以上,这几个月,印书,制作活字两不误,现在已经可以达到同一页可以排三四个版面,这样印起来就更快了许多。半个月的时间,王帅印了开业以来数量最大的一本书,三千册。排版,设计,策划这些东西,王帅根本没有做过多的考虑,用了两天的时间就编写了一本A4大小,四十多五十来页的杂志。用了十天全部印了出来。

在临发布的前一天,王帅才在印书坊的隔壁把《读者》杂志社的招牌挂了出来,其实,这间房间早就被王帅和红线租好。正式挂牌以后,红线就作为这家杂志社的掌柜,王帅当然不会用主编这样的称谓。因为实际上,担任主编的是王帅,红线的文字功底还达不到做主编的要求。王帅又聘请了李如担任杂志的主编,负责审稿,排版,红线作为掌柜就负责发行。李如虽然也签约蜀王府,但他早已经请辞了。李如的文学功底比王帅想象的好,在没有发现能人以前,还是能够胜任的,而且,李如似乎也很乐意。王帅知道他是女子,但一直以来,李如都以男子的身份出现在王帅面前,王帅也就不予道破。

这家杂志社,王帅可是占五成股份的东家,如果说万卷和读者都是自己的儿子的话,这读者才是王帅的嫡子。虽然现在看起来读者比万卷的规模小了很多,但王帅相信,这两个牌子必然会并驾齐驱。

终于到了发布的当天,那些早早就等候在万卷门外的书商,掌柜,却发现王帅在隔壁门内出现。大家又都围了过去。这个时候王帅才把盖在店招上面的红布拉开,《读者》杂志社,几个镏金大字立刻炸开了人群。人们都在议论杂志社是个什么东西。

看到吊起了大多数人的兴趣,王帅才让伙计搬出一捆捆的杂志,并用最激动的声音做了一场煽动性的演讲,王帅为了造成最大的轰动效应,决定这批杂志不但可以售后结算,甚至没有卖掉的还可以退货。要知道在以前,万卷和其它的印书坊一样,卖出去的书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而且不予退货。这次无疑又是一次出版市场的变革。

这次还有一个最大的改变就是,王帅在杂志的封面上做好了定价,这可能是唐朝以来第一次名码标价的商品。

王帅还规定,所有书店都必须以上面标注的定价销售。以前所有的图书都没有这样定价,王帅的万卷也没有这样做,他认为这个时机还不成熟,因为路途的远近使得物流成本有巨大的差异,如果统一定价的话,会造成较远的地区的书籍缺乏竞争力,必然就会使王帅失去那些市场,如果不定价的话,书店按照自己的成本核算价格,才会有利可图。

不过,这次王帅决定试点,虽然杂志是这次发布的主角,但是杂志本身在所有图书的运输中的物流成本并不占很大的比例,如果只是一本书定价的话,书店也能接受,而且,这次王帅的定价也是综合参考了各个书店反馈回来的信息,定了一个中等偏上的价格。当然不会便宜到跟后世的《读者》,《故事会》一样一两块钱一本。但仍然能够保证杂志社和书店各自的合理利润,而且,这杂志也算是新鲜事物,比一般普通商品的利润更高也是合理的诉求。而且,为了扩大发行量,王帅给的折扣点比较低,反正定价权现在还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己又不需要去官府的物价部门备案,申请。

一个上午,三千册图书一扫而空,还加上印书坊的书也卖了不少,各地的买家都心满意足的走了。王帅感到筋疲力尽,但仍然有很满足的感觉。为了犒劳这次不小的胜利,王帅请了所有印书坊和杂志社的同仁吃饭。

打赏投票 书评
自动订阅下一章
A-
A+